张世杰向往“交易做到老”的期货痴者

2015年02月26日 00:00  期货日报  收藏本文     

  张世杰向往“交易做到老”的期货痴者

  张世杰向往“交易做到老”的期货痴者

  除做盘无其他爱好,喜众乐而不独乐

  初出茅庐,遭受失败打击

  17岁考入大学的张世杰,读的是会计专业,受喜爱做美股的恩师影响,他也对交易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便有了学习动力。大学期间,张世杰一共读了几十本有关投资理财的书籍。1994年大学毕业两年后,他便做起了股票,8000元的本金两个月增值到两万多元。当时国内股市是“T+0”模式,张世杰用短线的操作手法,一天无数个买卖回合,每天的交易量比当时二三百万元资金量的客户还要大。很快,他就进入了大户室,并在身边的朋友圈小有名气。

  初生牛犊不怕虎,听闻期货市场具有做空机制,1995年3月,张世杰拿了一万元钱进入期货市场,第一天便盈利了4600多元。可是好景不长,从第二天开始,他连续两个月共赔光13次(赔光就入金,每次入金一两万元,最多入金5万多元,没钱就找亲戚朋友借),合计赔了30多万元。

  惨痛的失败经历使张世杰背负着沉重压力。当记者问他当时什么感受时,他浅浅一笑说:“那时候啥念头都有过,低谷时期整天不说话、不吃饭,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知道那两个多月是怎么熬过来的。”

  家人的支持使张世杰在期货市场坚持了下来。痛定思痛,张世杰发现自己主要是亏到了手续费上。“当时的绿豆期货交易双边收费,每手交易手续费60元,那时都是填单子,我一天大概能做二三百手,多的时候有四五百手,我的交易手续费甚至比我的本金都高。”张世杰说。

  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张世杰峰回路转。

  后来,张世杰抓住一波行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之前赔进去的30多万元都赚回来了。“我记得那时候绿豆期货价格从23490元/吨一路涨到38110元/吨,然后又从38110元/吨开始跌了一个月左右,价格又回到23000多元/吨,我抓住了这一波行情,把之前亏的都赚回来了。”张世杰回忆说。

  这般“过山车”行情,考验的是张世杰的心里承受能力。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大行情,才练就了他后来沉着、果断、自信、从容的交易素质。

  多年沉淀,积蓄盘感和力量

  和期市交易生涯初期的惊心动魄相比,张世杰接下来的期货交易之路波澜不惊。1995年下半年,国内期货市场交易手续费降低,以绿豆期货为例,手续费从原来的60元/手降到7.8元/手,这对交易量很大的张世杰来说是个好消息。

  “那时下单都要填单子,报单子都要排队,别人在排队进场的时候,我基本上已在排队平仓了。后来因为交易量大,我就直接站在下单员旁边填单子,再后来我也不填了,直接喊单,最后我直接给场内下单员打电话下单。”张世杰认真地给记者描述当时每天交易的场景。

  因为入市时比较年轻,开、平仓速度快,大家送了他一个昵称:兔子。从那以后,张世杰用“兔子”跑得快的交易策略,基本上实现了稳定盈利。

  从1995年开始,张世杰专注做绿豆期货,到2000年个人财富累积过千万元。之后,国内期货市场步入萧条期。2001年至2003年,张世杰拿着做期货积累起来的财富转至实体经济,以求保值增值,他先后投资了装饰、房地产等领域,但大都以惨淡收场。

  不接触实体经济,张世杰不知道自己是那么热爱期货交易。

  “和别人比起来,我更喜欢跟数字打交道,我能看懂期货行情中数字跳动背后的意义,但有时候我不懂有些人说话的真实意思。”张世杰说。

  历经3年坎坷,带着做实体生意的各种不如意,张世杰于2003年10月再次拿出30万元进入了期货市场。进入期市的第一天,他就盈利4万元,第二天盈利也是4万元……连续一周每天平均盈利4万元。

  重新进入期货市场的张世杰如鱼得水,半年时间内累积盈利500万元,由此名声大震。

  回看张世杰的交易之路,二次入市看似一帆风顺,实则离不开他平时的积累。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交易者都有自己一套成熟的交易策略,但却很难将张世杰归为某一类。

  张世杰说:“我有时候做短线,有时候做日内波段,当然也持有过隔夜单,最长的单子拿了13天,短的也就几秒钟。持仓也有轻重之分,行情符合我的预期,我会重仓进入,而有时仓位很轻。”

  如果非要给张世杰的成功找个理由的话,那可能就是“盘感”了。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张世杰和中国期货市场一同成长、成熟,几乎目睹了国内期货市场每一个交易日的行情波动。在10多年的“期海”滚打中,他练就了百般武艺,可以自如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但是,纵使行情千奇百幻,不变的是张世杰的交易理念。他认为,期货交易首先要做到“赚大赔小”,先想好止损才能有盈利,盈亏比要在5∶1以上。其次,入市时机很重要,时机选择不同,承担的风险及盈利空间就会随之变化。再次,要控制好盈利,“开仓简单,平仓难”,“盈利有度,止损不惜”。

  不仅如此,他还潜心研究,总结行情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一套“周期理论”。他认为13天为一个周期,因此他最长持仓时间不超过13天。

  帮助他人,成就自己

  张世杰在期货交易方面的天赋,从一开始就被周边的人羡慕。但同时,张世杰也是一豁达博爱之人。

  “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帮别人赚钱,给别人赚钱比给我自己赚钱还开心。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别人分红,这样很有成就感,看着别人拿到钱高兴的样子,我也很开心。”张世杰笑着说。

  他刚进入期货市场时,和他同在一个期货公司做交易的朋友,亏了不少钱。起初,他们并不相识,那位朋友看到后来的张世杰每天都盈利,就抱着试试的想法找到了他,并向其哭诉自己做期货交易亏了20多万元,很苦恼,压力也很大。

  经历过伤痛的张世杰自然明白那种压抑和苦闷,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20多万元不是一笔小数目。张世杰不假思索地对那位朋友说:“我帮你赚回来。”

  张世杰帮他那位朋友操作期货账户,一个多星期就把之前的亏损全部赚回来了。

  张世杰还记得,他有一位同学做股票亏了100多万元,便找他帮忙。他也是二话没说,帮助这位同学操作账户,一个月左右就把之前的损失收回了。

  慢慢地,慕名找他操盘的人越来越多。从2004年开始,张世杰帮着别人理财,大都以“皆大欢喜”收场。

  另外,他代客理财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操作的账户收益率如果低于20%,就不从中提成。周边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位敬业爱岗、认真负责的职业操盘手。

  据张世杰介绍,他最多时要同时操作十几个账户,其间也找过下单员,但下错单的现象时有出现。出于资金安全和对客户的负责,后来他所管理的期货账户都由自己亲自下单。“但管理的账户太多,即使反应再快,也难免会有延迟。”张世杰说。

  如今随着期货公司资管“一对多”业务的放行,张世杰通过国联期货资管平台发售了一只一年期的“一对多”资管产品,之前管理多个期货账户的繁琐操作问题得以解决。

  在追求良好收益之外,张世杰也非常重视风控。“帮助更多的人在期货市场获得稳定盈利是我的心愿。”张世杰对期货日报记者说。

  从没想过停止做交易

  “我很喜欢做期货,除了这个,我没什么其他的兴趣爱好。平时一开盘,我就做交易,收盘了就看看新闻,研究研究行情,读读书。”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张世杰每天都如此地有规律,周末两天时间则是用来处理一些家务事,与亲朋好友聚聚,然后再补补觉。

  当记者问他现在有夜盘了,“白+黑”地做盘,身体有没有吃不消?他自嘲说:“我也觉得奇怪,怎么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夜盘反而状态更好,我可能就是天生做交易的命。”

  当然,张世杰在交易中也有状态不好的时候。对于如何调整状态,他的方法首先是把既有盈利“落袋为安”,只要有盈利就取出,这样便于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忍耐”+“等待”。除此之外,就是给自己放松一下,看看书,听听歌。一般来说,张世杰用这些方法就能很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这可能就是一种天生的热爱,无法改变。”张世杰说,“就像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不管那个人怎样都不令人烦,我对期货就是这样的感觉。”

  虽然已在期货交易道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张世杰认为自己还会有提升,至于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他无从知晓。他从没有想过停止做交易,并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如果我身体允许,我想像巴菲特、索罗斯一样,活到老、学到老、交易做到老。”张世杰说。

   交易感悟和态度

  

  凡事皆有规律,总结规律,可以发现数字跳跃背后的奥秘;

  交易胜率固然重要,但制定“赚大赔小”的交易策略才是制胜的法宝;

  一切源于喜欢,对期货交易毫无缘由的喜爱,是坚持不懈追求盈利的源动力;

  独乐不如众乐,帮别人赚钱是我最大的乐趣;

  活到老,学到老,交易做到老。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李克强为贵州返乡农民工冲泡面(组图)
  • 体育亚冠中超4队单轮全胜 欧冠阿森纳爆冷1-3
  • 娱乐王健林谈儿子王思聪:他不会看眼色说话
  • 财经北京居住地下人员达百万 3年仅清了零头
  • 科技联想因预装广告软件Superfish在美遭诉
  • 博客马未都:狂买日货就是因便宜好用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加拿大美人鱼学校爆红 男女老少纷纷报名
  • 冉学东:民间高利贷和地方债务的纠缠
  • 李锦:2014年中国动过哪些“大手术”
  • 张化桥:为什么外国人不相信中国
  • 邱林:中国人凭什么为日本拉动内需?
  • 第一穷人:返乡置业的冷思考
  • 孟祥远:房价涨跌的人口密码
  • 任志强:被打翻在地的约束
  • 楚芸 :没了人口红利 楼市怎么办
  • 说钱:返乡置业?多数人将掉入陷阱
  • 龚蕾:从图书价格上涨看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