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煤炭市场:六大特征彰显行业变化

2013年12月31日 10:25  中国煤炭报  

  2013年的煤炭市场跌宕起伏。环渤海动力煤价格从年初的每吨633元跌到10月初的每吨530元,之后反弹至目前的每吨631元,进口煤一度以四两拨千斤之势牵制国内市场。

  2013年的煤炭市场大事不断。一些地方政府出手救市,煤炭期货露脸,期货对煤炭市场的影响不断发酵。

  2013年的煤炭市场亦喜亦悲。接连出现的雾霾天将社会目光聚焦于燃煤,也引发了决策层的高度关注。政策意图正逐渐倾向于规范煤炭流通、鼓励清洁燃煤。

  市场化大步向前

  盘点2013年煤炭市场,市场化程度提高是绕不开的话题。继2012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之后,2013年煤炭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其一,体现在《煤炭法》和《煤炭经营监管办法》的修改。6月29日,修改后的《煤炭法》获得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煤炭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是煤炭生产和经营不需要进行行政审批。12月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煤炭经营监管办法(修订稿)》,并公开征求意见,目的除了适应《煤炭法》的修改之外,更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政府和市场进行重新定位。

  其二,体现在煤炭期货的发展。3月22日,焦煤期货合约开始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微博]上市交易。9月26日,动力煤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炼焦煤和动力煤期货接连上市,意味着煤炭期货市场开始与现货市场协同发展,煤炭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进口煤大兵压境

  2013年,煤炭进口给国内煤市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上半年尤为明显。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月至11月,全国累计进口各种煤炭(包含褐煤)超过2.91亿吨,同比增长14.9%。其中,1月至5月进口1.36亿吨,同比增长20.7%。

  与此同时,1月至11月火力发电量同比仅增长6.8%,1月至5月累计增幅更是只有2.1%。粗钢、水泥、合成氨等其他主要的煤炭下游产品产量增幅也均远远小于煤炭进口量增幅。

  在进口煤持续加压的情况下,国内煤炭业呼吁限制进口的声音渐起,特别是限制2010年以来快速增加的褐煤进口。此事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

  5月初,国家能源局发布《商品煤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对商品煤质量进行管理,特别是对进口动力煤质量进行控制。但是,由于遭到用煤企业和贸易商的强烈反对,《办法》并未正式出台。

  8月底,海关总署发布公告,自2013年8月30日起,取消褐煤进口零关税,恢复实施3%的最惠国税率,褐煤进口名义上有所收紧。

  煤炭股盈利大降

  煤价下行令煤炭全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从上市公司的业绩可见一斑。

  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2013年前三季度,39家煤炭采选业上市公司利润总额为726.5亿元,同比下降29.7%。

  煤炭上市公司中,中国神华规模独大,其2013年前三季度的利润占煤炭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76.5%。净利润最高的前三位是中国神华、中煤能源伊泰B股的净利润之和占煤炭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的83%。如剔除中国神华,其余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只有157.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60%。

  盈利下降加上应收账款增加,部分煤炭企业遭遇资金链紧张的困难,明显放慢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步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707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为2001年以来最低。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有助于减缓煤炭产能增长势头,是市场自身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雾霾天加速去煤

  2013年,燃煤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可谓前所未有。年初,全国很多地区频繁遭遇雾霾天气。有关统计显示,1月北京雾霾天数达到24天,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进入12月,从华北到东南沿海甚至西南地区,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

  雾霾的原因纵然离不开天气,但燃煤带来的排放也难逃其责。

  面对不断恶化的空气质量,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制定国家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计划》还提出制定煤制天然气发展规划,在符合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气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

  为此,部分地区提出煤炭消费减量目标,加快煤炭替代步伐。

  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地区提出煤炭消费控制目标,环保压力很可能促使我国煤炭消费总量提前触顶。

  产煤地政府救市

  煤炭市场下行,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主产地受到的影响自不必多说,各地政府接连出手救市。

  上半年,安徽、河南等地区要求本地电厂只能用本地煤,将外地煤拦在了外面。这与前几年煤炭市场紧张时省长带头找煤相比,完全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7月底,山西省政府下发文件,提出促进煤炭行业平稳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措施,共计20条。9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也提出促进全区煤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措施。12月初,陕西省出台了类似的8项意见。

  除了地方政府出手救市外,11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提出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等5方面意见和措施。

  煤炭行业陷入困境,一方面导致产煤区涉煤税费收入下降,另一方面牵连与煤相关的运输等服务行业。经济发展遭遇困难,各地政府救市心切不难理解。

  煤炭市场低迷是大环境决定的,不仅有国内环境,还有国际环境。政府应该做的,是努力改善市场环境,减少直接干预,加强监管。

  大集团引领市场

  先抑后扬是2013年国内煤市的关键词。在煤价过山车中,神华、中煤等大集团的表现引发市场广泛的关注。

  6月下旬,在环渤海动力煤价格小幅回落及夏季用煤高峰到来前,大集团大幅下调煤炭价格,最终导致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由6月末的每吨603元快速降至8月末的每吨546元,短短2个月下降57元。9月中下旬开始,大集团率先上调煤价,最终托起环渤海动力煤价格快速回升。12月18日,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已经升至每吨622元,较10月初上涨72元。

  有人认为,大集团带头涨价和降价是有意主导市场。对此,笔者并不赞同。6月下旬,大集团带头降价在很大程度上因为6月国际市场动力煤价格降幅骤然扩大。9月中下旬,大集团带头提价在很大程度上因为9月国际动力煤价格快速回升。在国际煤价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国内煤企如不主动调价,则会丢掉市场或陷入被动。神华、中煤这些大集团顶多是引领了市场走向,不可能从根本上主导市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冲撞驻军“港独”分子称元旦再有行动
  • 体育舒马赫恐永久脑损伤 医生称无头盔难幸存
  • 娱乐冯小刚:朋友说我骂的好 遇陌生人获力挺
  • 财经干部吸烟背后:三大烟厂靠政府采购发家
  • 科技广州游客欧洲丢iPad寄回被征关税
  • 博客美国网民热议习总吃包子 传达出什么信息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70名学生本变专:探究谁动了他们的文凭
  • 王东京:资源配置谁做主
  • 王小广:从习李新政看未来经济走势
  • 建章:诺奖经济学家为何反对计划生育
  • 姚树洁:2013年中外要闻盘点
  • 徐斌:中国地方债没危机
  • 陶冬:A股试图告诉我们什么
  • 张捷:回望纠结的2013年
  • 刘军洛:美国5毛们是这样玩黄金的
  • 连平:明年经济有可能运行在合理区间
  • 周彦武:中国处在经济周期的悬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