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资管金志刚:套保套利是参与国债期货基本出发点

2013年08月10日 18:52  新浪财经 微博
图为泰康资产董事总经理固定收益部负责人金志刚 图为泰康资产董事总经理固定收益部负责人金志刚

  新浪财经讯 8月10日,由新浪财经、国泰君安期货[微博]主办的“国债期货投资暨国债期货重启运行展望高峰论坛”在北京万豪酒店召开,以下为泰康资产董事总经理固定收益部负责人金志刚发言实录。

  主持人孟一:接下来的问题还是问一下金志刚先生,您现在所在的机构对国债期货已经做了什么样的准备,未来会有大概相关什么样的产品会设计出来?

  金志刚:因为我们保险资金主要目的,按照保监会的要求来说,做金融衍生品的目的是对冲风险,所以我们主要资产满足自有资产的对冲风险的要求。我们自己作为泰康资产管理公司也发行一些产品,我们自己发行的保险自管的产品,另外我们也替客户委托管理一部分产品,包括还有企业年金客户,整体来看,不同类型的资金大家参与这块的目的和要求都不一样,整体来看作为机构投资者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以套保套利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我们目前做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这个采取一些策略模型的开发,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最终来说可能这些工作最多还是要跟保监会,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具体的政策挂钩。因为目前国债期货还没有出来,出来了以后,监管机关有具体的办法才出来,出来之后,我们对相应的策略进行实施阶段。

  主持人孟一:保险背景的资产管理公司,做国债期货大部分是为了套保,而很少出现单边持仓的情况是吧?

  金志刚:从监管角度来说,我们利用金融衍生品是对冲的目的,套保只是对冲策略里一部分。

  主持人孟一:像我们保险公司为背景的资产管理公司,国债期货上市之后,对期货公司主要的焦点集中在哪里,对期货公司大概有什么要求?

  金志刚:我还是立足于对期货公司综合实力的考量,刚才讲到系统、跑道的问题,跑道安全性和效率,这是其中一个方面,其他还有研究实力等等方面综合性的考量,而不只是一个方面的单纯的从IT或者别的方面。

  主持人孟一:可以这么想,如果期货公司在中金所保证金基础上不加2%左右的话,你满仓进入一个品种,如果做对的话,上涨了1%,您做多,最后可能本金就已经接近翻番了,如果涨了2%,相当于整个又翻番。你看波动比率貌似比较小,如果算上杠杆的话,这样的比率并不是特别小。

  金志刚:一个是保证金比率比较低,杠杆比较高,未来整个利率期货可能会对投资者比较好的一点,我们现在正处于利率市场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从国外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利率波动比较大,本身现货波动性加大,现货波动性加大过程中,再加上比较高的杠杆,对个人投资者还是很有可为的。另外这个品种对专业性要求高一些,个人投资者不关注债券,尤其是初期的时候,波动会更大,如果你具有专业性的知识,可能获利的可能性也可能挺高。

  提问:我想问一下泰康的金总,就您个人来看,像泰康应该叫固定收益的帮助和你们感兴趣的参与度。第二个问题,现在股指期货已经开了这么长时间,还是由于政策的原因,不管是保险也好,基金也好,参与的力度并不是特别大,从您个人角度,未来监管险资开放的步骤甚至节奏可不可以做大概的预测?

  金志刚:你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参与国债期货的兴趣。对国债期货兴趣来说,从我自己的角度,包括从我们公司角度来说,都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个品种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去管理我们利率风险。从我们保险机构尤其是寿险机构来说,我们持有的债券基本上都是期限比较长的,因为寿险资金负债期比较长,对我们来讲相比市场任何一个机构面临利率波动风险都会更大,这个工具是一个比较好的未来管理我们的利率风险的工具。从我们过去管理利率风险来说,主要是利用利率互换。从2005年开始就利用利率互换做利率风险的管理。利率互换是场外交易,跟国债期货有很大的差异,国债期货是标准化的合约,可能在做对冲策略方面,会更为便利。这个我们是非常感兴趣,如果未来政策放开,我们也会积极参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上海法官招嫖爆料者讲述跟踪举报始末
  • 体育亚锦赛-王治郅33分关键球男篮将争第5
  • 娱乐金像三级女星息影 经纪人欲索赔千万
  • 财经中央级党报驳斥“全民均分国资”言论
  • 科技手机套餐流量清零 消费者怒告运营商
  • 博客"打飞机"被刑拘获国家赔偿是社会的进步
  • 读书中共开国将帅的漂亮妻子们(组图)
  • 教育13岁在校女学生为500元“主动约嫖”
  • 谢百三:何以北京市新房开盘一抢而空
  • 龚蕾:彩票市场为何火爆
  • 叶檀:中国滞胀压力不减
  • 张卫星:全民对赌李克强总理
  • 水皮:在商言商的空间小吗
  • 陶冬:计划生育解禁在即
  • 谢作诗:大师流行是社会不公的表现
  • 王石: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 易鹏:中国地方眼中的城镇化
  • 沈建光:应告别稳健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