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难抵诉讼成本 摩根大通退出现货商品业务

2013年07月30日 13:44  上海商报 微博

  摩根大通表示,将会考虑包括出售、拆分以及战略合作等在内的全部战略选择。公司也强调,正在寻求退出现货大宗商品业务。

  摩根大通日前宣布,由于现货商品利润太薄,公司决定寻找现货商品业务的战略替代品,替代目前仍持有的商品资产和现货交易业务。而让摩根大通做出这一决定的重要原因或许是美国监管部门对大宗商品市场发起的监管行动。

  现货商品利润难抵诉讼成本

  摩根大通表示,将会考虑包括出售、拆分以及战略合作等在内的全部战略选择。公司也强调,虽然正在寻求退出现货大宗商品业务,但是仍将继续致力于为大宗商品市场提供传统的银行服务。

  摩根大通称,通过内部评估再次确认将全力投入商品市场的传统银行活动,包括金融衍生品和交易贵金属,将继续扮演做市商的角色,提供流动性并向全球企业机构提供咨询建议。

  知情者向路透记者表示,此次评估起码从今年2月就已启动。摩根大通的评估结论是,相比面临多宗监管方诉讼的风险和成本,现货商品的利润太薄。另一个考虑退出的原因是,现货商品业务并没有提供企业客户通常需要的服务。

  摩根大通此前对大宗商品交易一直青睐有加。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摩根大通在完整接收贝尔斯登商品交易平台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价值20多亿美元的收购,终于将自身打造成金融行业中的前三大商品交易商之一。尤其对于大宗商品中交易最活跃、金融属性最强的铜,摩根大通更是不断加大进军步伐,沿着铜业上中下游产业链精心布局。

  事实上,就在本月初,在大宗商品经历了今年第二季度的下跌走势之后,以柯林 芬顿为首的摩根大通大宗商品团队还在最新的报告中建议,“立即开始增持大宗商品指数”。

  摩根大通当时在报告中总结说,“这是我们在2010年9月以来首次对大宗商品发出增持推荐。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已经开始对这种资产类型逐步恢复了信心,因为能源价格已经反弹,预期而至的金属市场和产能过剩问题也已经出现,而各大宗商品市场的市场情绪迟迟才恶化。”

  高盛控制仓储抬价遭调查

  而令摩根大通对于大宗商品的态度出现180度转向的原因是,本月下旬,《纽约时报》以五个版面抨击高盛控制的一家企业通过转移铝库存抬高市价。

  根据报道,自从高盛控制这家公司后,库存外排队提货的平均时间增加了超过20倍。因为提货的平均时间更长,这家公司因存储铝获得的收入也增加了。这个成本反应在了铝的市场价格上。有消息人士预计,高盛的行为导致美国消费者在过去3年多花费了50亿美元。

  这一事件无疑使美国监管部门承受了巨大压力。美联储在上周五刚刚宣布,将对2003年时候做出的允许接受其监管的银行在现货大宗商品市场进行交易的决定进行重新评估。

  与此同时,近日有消息人士透露,美国大宗商品期货监管机构CFTC致信金属仓库所有者,要求他们保留运营记录。这意味着,美国司法部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同时开始了对华尔街金融机构在金属仓储行业所扮演角色的调查。

  而摩根大通或许也难逃类似的问题。2010年7月,摩根大通以17亿美元收购RBS Sempra Commodities——一个巨大的交易平台、LME大量的交割仓库和一个圈内交易席位。而Sempra Commodities旗下的Henry Bath & Son是全球四大基础金属仓储商之一,在全球各处拥有130多个仓库,也是LME联系最紧密的注册仓库。

  通过对注册仓库的控制,摩根大通不仅可以获得现货仓位,还可以通过库存的出货速度调控供需,赚取利润丰厚的租金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仓单控制也可以获得交易信息,摩根大通可以获得赚取现货和期货市场之间价差的机会。

  除此之外,世界前十大铜矿背后,或多或少都烙上了摩根大通的印迹。摩根大通掌握了全球最大上市铜生产商Freeport 2%的流通股股份,并一度控股超过6%。在世界巨头力拓的持股名单中,摩根大通亦持股超过1.15%。而在其他7家铜矿的股东名单中,摩根大通的名字也是赫然在列。

  摩根大通此前对大宗商品交易一直青睐有加,曾沿着铜业上中下游产业链精心布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上海高院调查5名法官被指集体招嫖事件
  • 体育世游赛-孙杨连超两人 中国4x200接力摘铜
  • 娱乐陈冠希方否认为还债狂接演出 称唱酬50万
  • 财经7000万嫁女山西煤老板如今日子难过
  • 科技摩托发布Moto X:主打定制与体验 图集
  • 博客任志强:潘石屹讲与我斗智斗勇的故事
  • 读书1949年后乱搞男女关系的三大高官(图)
  • 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已成民族之痛 高考录取
  • 姚树洁:债务危机与地产泡沫的祸根
  • 徐斌:中国未来在体制内自然逆淘汰
  • 思朴:创新是A股最大的红利
  • 谢百三:中国房地产政策似有重大变化
  • 金岩石:国资的党性与寻租行为
  • 刘步尘:董明珠为何坚持不道歉
  • 张捷:中国私有化面临沉重历史包袱
  • 罗天昊:“大陆经济”走投无路?
  • 齐格:美国如何惩办丑闻企业
  • 叶檀:政府纵容过剩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