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ldon:结合商品资源和指数产品优势

2013年05月29日 10:17  新浪财经 微博
复瑞渤交易投资公司副主席Sheldon Pang(图片:王霄摄) 复瑞渤交易投资公司副主席Sheldon Pang(图片:王霄摄)

  新浪财经讯 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第十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于5月28-29日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期货市场的创新与转型”。新浪财经全程图文直播本次论坛。以下为复瑞渤交易投资公司副主席Sheldon Pang发言实录。

  我在海外发言的时候不太有机会用中文说,所以到中国我就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了。我自己比较熟悉的产品,是既有场外交易,也有期货版本的产品,就是大宗商品指数的产品,从交易所的功能来说,大家都知道,主要的功能是价格发现,一个是提供保值的机制,提供风险转移的机制,包括价格的风险也包括信用的风险。同时提供流动性,提供套利机会。但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应该是提供投资渠道,不光是投机的渠道,而是提供投资的渠道。这个主要是相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这些功能都能够提供好的话,我想交易所挣钱的事情只是一个副产品而已,自然就会来的。

  从商品交易市场,参与者、生产上、用户、经纪商、自营交易商,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所谓的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特点,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量比较大,第二个,他们往往有一个长期投资的需求,他们投资的过程当中,也希望有一些组合,这样能够用来分散风险。当然所有的参数会有互相矛盾,还有一个是对流动性的要求,对投资透明性的要求,当然对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如果不是生产商,不是用户的话,并不希望有实物的交割。从操作上希望能够简便可行的过程。

  商品指数和各种各样的衍生产品,有这样的一些特点,它的容量比较大,它能够比较适合于长期投资。因为是指数本身,而不是单一的品种,所以它本身有一个分散风险的作用。它也能够作为其他组合投资的基石。大部分的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商品指数,它的公式、透明性、流动性都比较确定,操作上很简便可行。最重要的是可以作为基石构筑保值等结构性的产品。

  一个自然的问题,指数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大宗商品是不是一个合适的资产类别?我想大家也知道大宗商品一些基本的功能,首先它是一个硬通货,有难以替代性,需求是刚性的,而不是弹性的需求。另外,不同于纸面的价值,或者股票、债券、货币也好,没有发行的信用风险,也不是像现在想印多少就印多少,也不会因为别人新发行了对我的贬值就会有很大的风险。

  从供需关系来说,供应非常的有线性。像化石能源,是要吸收太阳能的光源,几百万年或者多少年才能形成这些石油、天然气、煤,有一个难以再生的特点。矿产也是这样,再生性比较少。

  过去对农产品觉得不是很有意思,因为我觉得那个东西每年可以再生,所以好长时间没碰,但现在觉得也有很大的变化,我去年去巴西的时候,看那边的汽车,基本上都是可以用油,也可以用乙醇来烧。也就是说随着能源的需求上升,对于农业也有很多的侵蚀或者说竞争,另外像中国耕地的减少恐怕也是一个挺长期的趋势。

  从需求来说,大家都知道,需求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我想一个是占世界大多数人口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在城市生活的水平,基础设施的大幅度增长,都是对于大宗商品长期不断的需求。大家都知道,尤其是OECD国家,不管是能源也好,或者是扩展的需求也好,都是很快的增长。

  像中国过去的一段时期以来,有很大的变化,我们从小知道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70%或者70%多。我记得尼克松访华的时候,毛泽东问他美国有多少的农业人口,尼克松说5%,毛泽东说你说别的我可能相信,这个话我绝对不相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确实是很快,有这么大的发展,到现在基本是50%的城市化水平。哪怕跟韩国比,可能也就是80%几,其实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大的发展余地。

  另外,城市化的水平和人均国内总产值和对于一些大宗商品的需求来看,城市人口的比重,差不多过了40%将近50%以后,这个是非常快的。当然这个当中,中国使用的效率是比较低一些,但总的趋势是很明显的。中国城市化进程远远还没有结束。

  所以,长期的趋势,我个人认为需求是稳步增长,供给是有限的,有些是难以再生的,而且是难以取代的。从分配方式看,过去一个是供应关系,一个是需求关系,还有一个是分配关系。分配关系,过去有一个新兴的大的经济实体也好,过去在资源也好、财富也好,没有一个大的革命性变化,往往是通过重新改变世界政治和社会经济格局的方法,重新分配资源。说的简单一点,过去就是一次大战、二次大战战争的方法,中国不会采取这种方法。中国已处于现有的经济政治秩序当中,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不管是加入WTO,中国是一个受益者,而且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应该说中国政府也好、中国老百姓也好,应该说是所谓中国和平的发展,是通过自己劳动而居于现有世界经济的框架之内,来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更多的份额,而不是通过其他革命性或者暴力性的手段充分分配。

  这样的话,它物理实物的资产对纸面的资产升值,长期来说应该是比较明显的趋势。我举个具体的例子,通用的国际上大宗商品的指数,用的比较普遍的有四五个,其中有三四个,除了罗杰斯(英音),现在用的比较大的道琼斯-瑞银的商品指数,1998年的时候,我当时在AIG工作,我们的团队在其他的指数上面改良了推出来,主要是给机构投资者提供一个产品。到了2009年的时候,AIG进入金融危机就把自己的资产卖了,把自己就卖给UBS,改了名字。主要是通过美国和欧洲交易所22种商品期货作为他基本构造的组成单位。包括能源金属农产品,现在权重大部分是三分之一。商品的选择和权重一个是基于经济的意义,包括它的产能使用的情况。第二个是希望有分散性,包括风险的分散性和不同的周期性。还有考虑流动性,另外是连续性,连续性是希望某一个产品,某一个期货交易所的产品,能够稳定,不要说今天在这,过几个月品种就没有了。现在在座的有的可能会记得英国布兰特石油,最开始石油产量很丰富,到了1990年代石油产量就越来越减少了,就被取代掉了。可是现在不但没有被取代掉,因为美国石油没有出口以后,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另外一个是所谓滚动性的指数,就是每个月的时候,期货到期的时候,会把当月卖掉,买成下个月的。当然很多人过程当中做这个交易业务,知道你有很多这么大的量,要把当月的现货折成下月的合同。当然滚动有不同的方法,这个有不同的讲究。

  最开始是美元计价,现在有不同货币的版本,又可以用美元,理论上可以把大宗商品都当做货币来看,石油也可以是货币,黄金也可以是货币。但很重要的一点,除了本身作为一个产品之外,有了很多衍生产品,有指数期货,有交易。最开始最多是掉期。有很多的基金来追踪这个产品的,然后有一些指数,有加强的不同权重。有ETF,可以有ETN,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满足其他的基石。现在到前年,大概是各种各样的基金加起来,追踪这个指数的投资额大概是700多亿美金,现在差不多是将近1000亿美金,这只是一个指数。

  这个是三个用得比较多的商品指数比较,除了道琼斯UBS之外中间是高盛的,右边是CRB。这个当中很大的区别,就是说另外两个,高盛的指数能源比重是最大差不多三分之二是能源,所以它在它鼎盛时期的话,差不多纽约的能源交易所现货的交易是百分之百,道琼斯能源34%,金属32%,农产品差不多也是34%,是比较均匀一点。CRB是介于两者之间。这个过程当中,当然其实它的透明性是重要的,可是具体对每一个投资者来说都是可以量身订作。其实具体的权重并不是很重要,但能源的话,能起到多少的分散作用,有天然气、能源等等不同的讲究。但构造的方法本身不是很重要。

  大宗商品投资产品的增长速度和现在的量,可以看到的是从差不多过去五年当中,增长的量是非常快,尤其是大宗商品的机构投资者把大宗商品作为他的一个分散资产类别以后,哪怕只是把我养老金放5%的数量,差不多是四前多亿的美金,关键是看增长的速度,你看45%年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大概这种通常人家以为是只有中国才会有。像中国期货交易所百分之百每年的增长可能都会有。除了我刚才说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可以把它引进一个组合当中,因为它跟其他的资产之间很低的相关程度,可以减低整个资产。你看它的合乎其他资产类别的相关系数是比较低的。

  中国的市场情况,当然在座的各位比我要了解。像中国的保险基金也好,QFII等也会有很多的需求。包括海外投资者,如果有参与,中国投资者应该是很有兴趣参与的。既使不能参与,如果有这个指数的话,我想海外的投资也会有兴趣跟踪这个事情。

  总的来说,把商品资源长期利好的趋势和指数产品的优越性相结合,可以提供新一类有吸引力的投资产品。当然,我说斜率是正的,至于说这个斜率到底是有多陡,那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的大家可能觉得太陡了,需要调整,但我觉得总的长期趋势是正,只不过这个斜率是多少,至少我是不知道。

  我大概就是简单跟大家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方要日更正官房长官相关言论
  • 体育欧冠官方颁奖:拜仁称霸克洛普最佳
  • 娱乐独家:助理否认陈冠希求婚成功 旧闻被揭
  • 财经传房产税确定向增量开刀 杭州或纳入试点
  • 科技亚马逊Kindle入华落定:6月7日国内上市
  • 博客哪些国家给了中国差评 鲁迅是否偷看弟媳
  • 读书八角楼见证慰安妇屈辱史:旗袍(全)
  • 教育高考经济再升温 沪5550人预订“高考房”
  • 育儿孕妇当街上演一分钟产女(组图)
  • 易鹏:城镇化40万亿投资是个谬误
  • 叶檀:中投成了烫手山芋
  • 钮文新:中国进口10万亿美元?
  • 黄鸣:中国为何没能诞生乔布斯
  • 罗天昊:产业协同 长三角更胜珠三角
  • 冉学东:中投公司的尴尬
  • 张五常:30年前我为何推断中国改制
  • 章玉贵:全球变局中维护中国核心利益
  • 沈建光:告别传统刺激政策
  • 刘步尘:联想正在变成一个可笑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