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根紧收 商品跌势未到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6日 01:28  第一财经日报

  胡刘继

  春节以来,除贵金属等少数品种之外,国内商品市场整体处于下滑之势。分析师称,中国政府收紧银根的政策短期不会改变,商品下滑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日。

  春节后,由于国内通胀形势日益严峻,政策的调控力量逐步加大,这导致大宗商品市场失去了流动性的推动,商品价格整体走弱。

  以对大宗商品市场影响力较大的铜为例,2月初,沪铜价格在75500元/吨左右,目前已经下跌至66900元/吨左右,一个季度时间下跌约8600元/吨,跌幅超过11%。而天然橡胶的跌幅已经约30%,棉花的跌幅也达到26%左右,几个成交量最大的品种,表现一片惨淡。而如白糖小麦大豆等品种,亦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现在的价格下跌,实际上是价格的回归。前期价格的上涨,实际上是几年前超发货币引发的问题。”上海中期分析师吴君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货币是近年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也使得当前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整体呈现出背离基本面的特征。”

  “我们发现,目前大宗商品市场体现出很明显的货币特性,尤其是流通性好的商品更是如此。”吴君说,此前,由于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推动了商品价格的整体上涨。而通货膨胀压力开始显示时,政策开始对流动性进行收紧,商品价格就相应出现下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原油和黄金等商品成为特例,原油是因为中东动荡的因素,而贵金属则因为其具有抗通胀的功能,两者反而出现上涨。

  吴君指出,目前国内商品市场还表现出明显的外强内弱格局,不少商品国内价格弱于国外价格。比如铜经常在国内交易时间就下跌,而到伦敦交易时间则上涨。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在增强,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国际国内政策不同变化的影响。

  “中国目前正在紧缩银根,同时对外汇储备进行严格限制,4月份又下发通知对贸易融资进行严格查处,这导致市场整体流动性有了一定下降。此外,交易所还陆续颁发了限制过度投资炒作的规定。”吴君说。

  首创期货分析师刘旭表示,根据他们对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20余种商品的监测,全球一季度大宗商品的持仓规模创下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国际市场流动性相当充裕。但是,中国政府近来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调控物价的政策,这对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了打压。这是大宗商品外强内弱的根源。

  刘旭认为,目前而言,中国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短期内紧缩银根的政策不会松动。所以,在二季度结束前,国内仍将是流动性收紧的形势,大宗商品的下跌之势可能将持续一段时间。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前不久称,将继续执行第二期量化宽松政策,是否会有第三期不得而知。所以,未来的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估计各国政府对未来货币政策的变化当前也没底。大宗商品更远的走势,目前难以预估。”刘旭说。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