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宗商品市场利好因素在逐步增加

  除大宗商品供求关系基本面难以迅速扭转外,其他六大利好影响因素(大宗商品价格、生产成本、市场流动性、市场信心、汇率变化和投机资本趋向)都在逐步增强,整体市场趋向回暖。一旦条件具备,量变就会引起质变,从而会推动大宗商品市场出现超乎意料的复苏行情,甚至是快速升温行情。

  ⊙陈克新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虽然今年世界经济增速将降至二战后最低,大宗商品需求难以迅速好转,近期内市场行情继续弱势运行,但一些影响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中、远期趋势主调是利多因素逐步增加,整体市场趋向回暖。一旦条件具备,量变就会引起质变,推动大宗商品行情超乎意料的复苏,甚至是快速升温。对此,我们要高度关注大宗商品市场行情变化。

  影响大宗商品市场行情有七大因素

  一般而言,影响矿石、金属、煤炭、石油、橡胶和谷物等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重要因素有七大方面:一是供求关系基本面,包括国内需求、出口需求、国内生产、境外进口等多个方面;二是商品价格本身高低状况如何?换言之,现阶段大宗商品行情是处于高位、中位还是低位运行;三是生产经营成本,包括国内生产成本和进口成本等;四是流动性状况如何?即市场上资金供应是否充裕?五是市场信心如何?主要是指趋势预期乐观与否;六是汇率变化情况,如人民币汇率、美元汇率等;七是投机资本动向,是大量涌入商品市场还是大举撤离?

  正是上述七个方面因素的不断变化及相互影响,才决定了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当前局面及未来走势。

  市场监测数据表明,在上述7大因素中,除供求关系基本面难以迅速好转,甚至还可能出现更糟糕的情况之外,其余六大因素都在向行情升温的方向转变。即使是现状较差的供求关系基本面因素,也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比如,国内住宅、汽车、工程机械、公共设施建设等下游需求开始启动,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和终端消费品消费实际增长在加快,煤炭、金属产量相继减速等。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大宗商品的中、远期趋势主调是:市场利多因素正在逐步增加。一旦条件具备,量变就会引起质变,推动大宗商品市场行情超乎意料的复苏,甚至是快速升温。对此,我们要高度关注这一市场变化趋向。

  多数因素开始指向“利多”

  大宗商品市场指向“利多”因素的因素如下:

  第一,大宗商品价格本身已经进入底部运行阶段。经过2008年下半年以后连续多次暴跌,全国大宗商品价格跌幅普遍超过50%,有些品种甚至更多。应当说,目前大部分泡沫已经挤出,市场价格基本贴近成本运行。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最糟糕的局面还没有到来,比如暴发新的金融危机、出口进一步下降等,但也不会糟糕到哪里去了。因为,从大宗商品价格绝对额来看,许多产品销售价格已贴近生产成本,继续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比如,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从最高价位147美元/桶,一度跌破40美元/桶关口。即使今后见到25美元/桶的更低价位,其绝对金额也不是很大了。

  种种迹象表明,2008年4季度期间,国内外大宗商品行情基本完成了震荡筑底,随时都有可能反弹回升。而市场监测数据表明,2008年4季度期间,国内大宗商品行情大体完成了震荡筑底,反弹回升态势初步形成。截至今年2月初,橡胶、铜、铝、锌市场价格分别比前期最低价位回升了两至三成。

  第二,生产经营成本触底回升。生产经营成本是决定一切商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大宗商品价格也不例外。前段时期大宗商品生产要素价格“高台跳水”,亦成为其次行情持续暴跌的重要因素。

  从现阶段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大宗商品的成本要素中,除人员工资水平有可能暂时下降外,其他动力、燃油、运费、矿石、肥料等价格已基本到达或接近底部,一些产品价格已止跌回升。比如,2008年铜冶炼材料之一硫酸价格较最高位暴跌将近90%,其价格继续下跌的空间已经极度萎缩。进入新年后,中方铜加工费增加七成左右,使得冶炼企业的成本增加因素与合理利润获得承认。

  所有这些均表明,大宗商品成本的支撑点位已出现上移,从而也夯实了大宗商品行情的稳定基础,并推动价格扬升。由此预计,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见到30美元/桶低点后,将会重新回到60美元/桶以上价位运行,甚至达到100美元/桶,并带动全球初级产品行情普遍上涨。

  第三,大量“流动性”投放市场。为了避免陷入经济“大萧条”,世界各国在连续降低金融机构利息的同时,几近“疯狂”地向市场大量注入资金,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宣布的“救市资金”已经达到数万亿美元,特别是在布什政府注资7000亿美元后,奥巴马新政府再次提出8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谁也不知道今后还要投入多少资金。建立在巨额财政赤字基础上的巨量资金的陆续投放达到一个临界点后,一定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也正是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各国代表深感到不安的主要原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