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远期大宗商品价格还将重回高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4日 06:32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陈克新

  分析大宗商品市场形势,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要看到世界经济还在下行,短时期内消费需求难以迅速好转,相关企业要准备应对“更紧的日子”,不可盲目乐观;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目前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只是暂时现象,金融海啸过后还将重回高位运行局面(有四大因素支撑)。为此,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做好资源产品战略这篇文章。国家调控部门应积极组织“资源抄底”;相关企业,尤其是严重依赖进口原材料的加工性企业应抓紧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投资者应当逐步转变思维,避免盲目“杀跌”。

  分析大宗商品市场形势,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要看到世界经济还在下行,短时期内消费需求难以迅速好转,相关企业要准备应对“更紧的日子”,不可盲目乐观;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目前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只是暂时现象,金融海啸过后还将重回高位运行局面。为此,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做好资源产品战略这篇文章。

  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只是暂时现象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市场石油、矿砂、金属、橡胶、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跌落。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到2008年11月份,全国煤炭、矿砂、金属、橡胶、塑料、成品油等10种重要原材料的进口平均价格为1626美元/吨,比2008年最高月度(7月份)下降24%,比去年同期下降8.4%。

  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在于国内外经济双双减速,消费需求显著放缓,导致全球性产能过剩。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2008年1-11月份累计,全国10种重要原材料的表观消费量约为444725万吨,同比增长9.7%,比去年同期减速了3个百分点。其中10种重要原材料的累计进口量为11506万吨(不包括矿砂和废金属),同比下降9.6%,比去年同期减速26个百分点。另据有关资料,1-11月份全国累计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8.9个百分点。其中11月销售总额同比下降1.7%,出现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首次下降。

  中国是现阶段全球头号大宗商品进口国和消费国(含间接消费),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的显著减速,表明世界原材料需求因为金融海啸的冲击,确实出现了削弱。除此之外,美元的阶段性升值、投机资本的纷纷撤离也起了很大的价格打压作用。

  展望大宗商品市场前景,由于一些经济数据依然不太理想,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还在下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继陷入衰退,消费需求短时期内难以迅速好转,今后还有可能爆发新的“需求地震”,比如世界汽车巨头有可能倒闭等。受其影响,短时期内全球大宗商品消费需求难以迅速好转,市场价格还将弱势运行,有些还会进一步回落,比如长期协议铁矿石价格下跌20%以上。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将观察眼光放的更远一些,延伸到一、两年之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远期大宗商品供求关系还将供应偏紧,市场行情重回高位运行。有观点认为,金融海啸过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还将回到60美元/桶,甚至100美元/桶的高位之上。在这个大格局之下,中国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亦相应回升,价格低迷只是暂时现象。

  四大因素支撑大宗商品价格重现高位运行局面

  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重新获得上涨动力,进入高价运行局面,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一)从需求来看,集体“救市”产生很大后发效应。爆发金融海啸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纷纷大手笔“救市”,比如大规模的公共财政支出、贷款利息逐步向零逼近、更宽松的外贸政策等。预计今后还会有新的刺激需求措施继续出台。这些政策措施经过一段时期的发酵之后,一定会显示很大的“后发效应”,石油、煤炭、矿石、金属、橡胶等大宗商品消费需求有可能超出预期强劲复苏。如果乐观一些,今后不再出现大的“需求危机”,比如世界汽车巨头的倒闭,更大规模的金融机构破产,大宗商品市场需求便有可能在2009年回升,即使悲观一些,出现更为严重的情况,也会在2010年内恢复,而不会陷入长达数年甚至10年之久的“漫漫寒冬”。

  由于外部需求骤减,中国经济也出现减速。即便如此,2009年7%以上的增长速度依然属于较高水平,重要原材料消费也只是增幅的回落,并没有绝对量的下降。况且,中国等人口大国的内需极具潜力,资金相对充裕,调控政策回旋余地很大。特别是国家4万亿元刺激内需,显著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规模,加快了投资进度。受其影响,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物流运输、能源动力需求都会有不少增加。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初步预测,2009年中国10种重要生产资料表观消费增长水平将超过8%,继续呈现增长局面。因此,虽然短时期内“中国需求因素”不能完全抵消发达国家需求减少的份额,引领世界大宗商品市场迅速复苏,但却可以避免全球原材料行情“崩溃”,可以成为一道重要“防火墙”。

  (二)从供应来看,资源偏紧仍为常态。必须指出的是,因为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今后一段时期内,将会暂时出现全球性大宗商品需求骤减,产能大面积过剩,市场价格谷底运行,甚至进一步跌落,但从长期来看,大宗商品供求关系依然偏紧,以石油为代表的原材料供应宽松时代已经结束,这一基本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观。

  远期大宗商品供求关系趋紧,难显宽松局面,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矿石、煤炭等,多为自然资源,产出数量有限,具有显著的不可再生特点。即使是农林产品,如谷物、木材、天然橡胶等,也因为土地资源有限,不能够无限量生产。二是当今世界大部分资源性产品都处于少数企业集团的掌握之中,具有高度垄断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大幅减产遏制价格过度滑落。三是如前所述,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正在经济崛起,其工业化和城镇化所引发的潜在原材料需求数额巨大。如果说世界工业化的初期,只是欧美少数几个国家,人口区区数亿,全球资源可以满足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原材料需求,那么,随着二十几亿人口国家一齐进入工业化时期,其原材料的供求关系当然不会继续宽松。供应偏紧,价格扬升势必成为一种常态。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供求关系的紧平衡状态,势必凸现地缘政治事件对大宗商品行情的影响。一有风吹草动,其市场价格就会扶摇直上。前不久,就是因为中东局势再次动荡,以及欧佩克准备大规模减产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触及5年内最低点后,重返46美元/桶,两周内飙升接近37%。

  (三)从汇率来看,美元趋势贬值。一段时期以来,大量国际金融资本出于避险需要,追逐美国国债,推动美元汇率走强,这也成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跌落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警惕的是,由于美国负债累累,救市资金缺乏,很有可能被迫开动印钞机器,使得巨额纸钞涌入市场,引发美元的贬值趋势。而美元的大幅贬值势必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很大拖累,并由于中国外贸出口急剧减速,国内股市、楼市深幅调整,部分“热钱”流向境外的因素的影响,从而扭转2006年以来的人民币呈现持续升值局面。受其影响,中国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将会相应扬升。

  (四)国际资本再次入市推波助澜。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大宗商品“熊市”来临,国际对冲基金纷纷从商品市场撤离,有些还乘机沽空打压。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连续多次暴跌,商品投资价值凸现,大量处于观望状态的投机基金将会再次涌入市场,推波助澜商品行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报道:

    理财新路径:大宗商品或有机会

    油价低迷将改变大宗商品市场格局

    09预测:大宗商品继续熊市 黄金成唯一想象空间

    工业品跌幅居前 大宗商品整体反弹或结束

    中国对赌大宗商品大崩溃

    大宗商品变成买方市场

    基金换仓行情难持久 大宗商品还能走多远

    全球大宗商品进入反弹周期

    北京中期母润昌:大宗商品仍会剧烈波动

    2008油价巨挫期市雪崩 大宗商品一泻千里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