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按照国家发改委统一部署,为掌握我省2017年早籼稻生产成本收益情况,省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局对省内29个县(市、区)的258户调查户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今年我省早籼稻量减价增,受成本升幅较大影响,利润下滑严重。


 一、单产及价格


 调查户早籼稻亩均产量431.52公斤,同比减0.99%,单产连续两年小幅缩减,但仍处于历史高位。从上半年我省气象条件看,5月份之前风调雨顺,气候温和,适宜作物生长,进入6月后,赣中、赣北等粮食主产地遭受持续暴雨袭击,农作物受灾面积398.37千公顷,对早籼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早稻维持高产,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因素:一是设施改善。我省近年来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统筹整合资金推进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铺开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深入实施了灾后水利薄弱环节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二是创新驱动。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统筹安排早稻配方施肥,抓好穗期病虫防控,保证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三是政策激励。国家继续在主产区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价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往年市场交易价格,稳定了农民种粮收益预期。


 调查户已出售的早籼稻平均价格为2.47元/公斤(大部分为粮贩上门收购价),同比涨2.14%。早籼稻收割时期,粮贩上门收购积极,价格在2.30-2.40元/公斤之间。7月28日起,我省启动了2017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止日期为9月30日。全省确定了第一批委托收储库点276个并向社会公布,有效仓容161万吨。各委托收储库点执行2.60元/公斤价格挂牌收购,虽然收储库点数量与仓容量均低于上年,但仍发挥了托市作用,粮贩上门收购价出现一定幅度上涨。调查户亩均主产品产值1064.96元,同比增1.12%;亩均总产值1083.82元,同比增1.15%。


 二、成本及构成


 调查户亩均总成本1025.22元,同比升7.01%。


 1.物质与服务费用增。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476.72元,同比增2.88%。其中:

机械作业费179.96元,同比减0.60%。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农户在耕田、收割等重农活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替代。受粮食市场行情不景气影响,机械作业价格比较稳定,导致该费用同比变化不大。


 种子费61.72元,同比增7.08%。费用增长,主要源于用量增加。为提升土地产出率,降低劳动时间和强度,更多农户转变播种方式,由育秧改为直播,并适度密植,造成亩均种子用量增加12.95%。


 化肥费125.65元,同比增5.63%。费用上升主要源于两方向因素:一是化肥价格大涨,省价格监测数据显示,4月份全省尿素、氟化钾、过磷酸钙、三元复合肥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54%、8.75%、4.29%、9.24%;二是土地肥力下降情况下,为维持高产,需要增加化肥投入,今年亩均化肥折纯用量同比增加1.51%。


 农药费49.82元,同比增15.83%。受环保规制影响,上半年国内大宗农药原药产能收缩,价格普涨,带动农药价格大涨。此外,抚州、吉安等地部分农户参与农药购配服务外包,经销商根据水稻疫情配制供应药水,农户只需支付50至80元/亩不等的农药费,该费用一般要高于农户自主购药配药费用,但针对性强,药效更佳,颇受农户欢迎。


 2.人工成本增。调查户亩均人工成本399.33元,同比增15.89%。虽然受机械作业替代和收割期晴朗天气较多的影响,早籼稻耕种、晾晒等用工量减少,每亩平均用工4.50天,同比减2.39%,但由于家庭劳动日工价同比增19.95%,雇工工价同比增1.32%,造成人工成本增加54.74元,占总成本增量80.38%。


 3.土地成本降。土地成本149.17元,同比降0.61%。耕地价格一般与作物价格、收益紧密关联,国家连续两年调低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三项补贴”改革也降低了早稻实际补贴收入,造成一些农户种植早籼稻热情减弱,出现农户退租耕地、双改单现象,导致土地价格和成本略微回落。


 三、利润及效益


  粮食单产下降,价格与成本上升,调查户亩均净利润58.60元,同比减48.34%。成本利润率5.72%,同比降6.12个百分点,已连续第四年下降。收益计算中如加入家庭用工折价和自营地折租等机会成本,调查户实际到手的现金收益为585.91元,同比增1.45%。净利润与现金收益“一减一增”,反映出人工成本增长过快,对种粮收益的影响十分显著。


 四、问题及建议


(一)成本高企,需要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早稻总成本同比大涨,创历年新高,近5年累计涨幅27.09%。高成本严重挤压种粮利润,导致粮价和产值上涨情况下净利润反向大跌,陷入“增值不增收”怪圈。分析成本内部构成,除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费用小幅上升外,家庭用工成本大涨是最主要推力。其原因一方面是工业和城镇部门工资水平上涨带动农业用工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家庭式分散经营模式下,生产管理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提升缓慢,远低于劳动力价格涨幅,导致用工成本单向上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数据显示,2010-2015年我国稻谷亩均总成本1041.42元、人工成本419.96元,同期美国为1005.88元和77.71元,可见,两国单位面积总成本接近,但人工成本差距悬殊,说明农业人工成本下降空间大,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选项。考虑到用工价格刚性特征,应当以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规模化经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作为切入点,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促进单位面积用工量和农资投入量下降,实现节本增效。


(二)价格倒挂,需要优化农业支持政策


 随着2013年以来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反向变化,主要农产品国内价格逐步超过进口到岸税后价。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报告,2017年1月至6月期间泰国破碎率5%大米平均出口价格为每吨394美元,按每公斤稻谷折合0.7公斤大米,以及加入平均汇率、运杂费、配额内关税标准进行估算,泰国稻谷进口到岸税后价格约1.90元/公斤,远低于我省早籼稻2.47元/公斤的价格,也大大低于每公斤成本(2.38元/公斤)。内外粮价倒挂,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2004年以来为应对粮食短缺而实施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国家连年提高托市收购价,导致粮价过快上涨。随着国内粮食供需面由紧转松,粮价支持政策执行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有必要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进一步完善托市价标准形成机制。应当看到,粮价支持政策在短缺阶段是增产保供手段,在过剩时期也可用作结构调整工具,确定托市价标准应根据当年各品种粮食播种面积、价格、产量、库存、进口及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整,可升可降,而完全按照“生产成本+基本收益”确定价格,只会引起价格上涨。当前,应利用国内粮源充足的契机,继续适度降低托市价格,分清品种间价格差异,落实优质优价,努力缓解国内外价格倒挂,逐步推进国内粮价与国际市场并轨,并倒逼农业生产者自觉对接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种植品种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


 (三)产能透支,需要走绿色农业发展路子


  近5年,我省早籼稻单产累计增长9.92%,而同期多种农资用量增幅更大,比如,化肥折纯用量增长15.59%,种子用量增长28.16%。事实上,扩大化肥和种子等投入,能够维持产量增长,但也会降低投入品边际效用和土地肥力,并引发土壤板结、水质污染等环境风险。应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同时,加快农家肥加工产业发展,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变成有机肥料,实现绿色循环利用。运用价格、补贴杠杆,引导农户加大农家肥投入,对化肥形成替代,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供作物所需养分,从而培肥地力,稳定产能,走农业降成本与护生态相协调的绿色发展路径。


作者:XXX;来源:江西省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局;农产品期货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010-51289506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