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类从九月开始调整至今,基本已消化完北半球新豆集中上市带来的季节性压力,虽然10月报告大幅调高产量数据对市场形成短期打压,但整体抗压性在增强。近半个月以来盘面呈现震荡特征,美豆运行在1500美分、连豆运行在4700元上方,涨跌两难,较为胶着。单就价格来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投资价值,但何时豆类再现涨势重点要看两个因素,一是需求何时启动,引发现货偏紧局面;二是南美种植季天气题材是否具备炒作题材。
美国国内压榨需求增加,现货偏紧
美农10月报告将美豆本季产量较9月上调615万吨,期初库存上调100万吨,同时通过上调国内压榨需求及出口需求对增加的产量部分进行了有效的消化,最终将12/13年库存消费比维持在历史低位水平。美豆产量基本已经确定,10月报告与最终定产数据预计相差不会太大,在供应压力明朗之后,问题焦点就转为市场是否能承接新增的这715万供应。美国国内压榨需求增加100万吨问题不大,原因有二:一是美国国内压榨工厂大豆现货升水今年运行平台上移,8月份最高曾超过100美分/蒲式耳,随着新豆逐渐上市,往年同期已经呈现贴水,但今年却还维持在升水状态,说明其国内今年大豆现货供应也偏紧;二是近年美豆用于国内压榨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即使按10月报告中上调后的压榨量来计算,美豆12/13年度用于国内压榨的比例也未超过10/11年度的45%,整体仍是正常水平。
全球低位库存消费比显示存在补库需求
美豆今年出口量多出来的570万吨亦应能被顺利消化。12/13年度新豆预售至今,总销售量已达到2400万吨,占预计出口量的70%,往年同期这一比例多在40%-50%左右,目前新豆可用于销售的还有1000万吨左右,余量不大。从进口需求看,全球期末库存消费比为03/04年以来的低位水平,中国库存亦不容乐观,去年10月至今年9月的市场年度共进口大豆5924万吨,高出美国农业部预估的5800万吨量,虽然进口量增加,但中国的库存消费比仍然处于近四年来的低位,与去年相比库存减少了200多万吨,补库需求强烈。除了全球存在的补库存需求外,对南美潜在的产量预期变化或将会促使购买主体转向美豆。
厄尔尼诺尚未确认,南美天气存在炒作题材
南美天气将是未来关注的主要焦点。从美农报告公布对南美12/13年度产量预估以来,无论面积还是单产都是相对极值。种植面积上,巴西和阿根廷预计将分别增加10%和12.57%,以同是减产后增产年度的09/10年度作比较,面积增幅分别为8.29%和16.25%。总面积两国共增加470万公顷,超过09/10年度增加的440万公顷面积。单产上,10月报告给予两国的预估分别是巴西43.8蒲式耳/英亩和41.51蒲式耳/英亩。如果天气配合,实现这个单产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巴西历史最高单产达到过46蒲式耳以上,阿根廷也有过44蒲式耳以上的记录。但要实现这样的单产,需要天气的高度配合。从历史数据上看,南美要想实现单产提高必须要在6月份前确认出现厄尔尼诺周期,并持续到次年2月以后,覆盖南美大豆整个生长周期,02/03、09/10均是因为有这个前提才有了单产明显提高的结果。但截止到今年9月底,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公布的ONI指数为0.3,虽然整体在由之前两年的拉尼娜周期向厄尔尼诺周期过渡,但尚未达到0.5的确认值,还无法确认厄尔尼诺已经出现。厄尔尼诺出现的时间越晚,对作物产量的提振就越小。因此就南美来看,现在种植已经开始,最终产量是否能如预期增加还要看价格对农民种植意愿的刺激和厄尔尼诺出现时间的早晚,中间的不确定性比较大。
结论
国内方面,国家持续抛售临储大豆、今年收储政策未明、豆油商业库存较多等因素都制约了行情向纵深发展,但新豆预期价格上涨、现货春节前后或进入青黄不接期等预期因素又对价格形成了支撑。国产大豆数量逐年降低,内盘走势最终还是要看美豆如何演变。从上述分析可知,美豆现在的供应压力并不大,关键是看南美形势。预计行情会在南美播种播种面积相对明朗后才会进入到对天气的炒作阶段,时点上看,可能在11月下旬以后。
(南证期货 陈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