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秋粮丰收上市 油价震荡走高(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2日 08:41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稻米

  9月份,国内中籼稻和粳稻陆续上市,由于市场预期较高,价格普遍高开,新米价格也随之小幅上扬;早籼稻行情趋于稳定,后期继续走高动力不足;晚籼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但由于农户期望较高,开秤价将有所提高。据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2011年进口关税配额规定,2011年我国大米进口配额为532万吨,长粒米和中短粒米各占一半,国营贸易比例占50%。

  一、早稻行情趋弱 收购进入尾声

  本月,国内早稻收购进入尾声。据统计,截止9月20日,2010年早稻累计收购634.6万吨,同比减少125.8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量占64%,同比减少158.5万吨,民营企业收购占36%,同比增加32.7万吨。收购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产量减少,由于今年早稻总产同比减少204万吨,直接导致农户手中可售存粮减少;二是质量下降,经对2010年6省早籼稻调查发现质量明显下降,出糙率平均值77.3%,中等以上的占87%,较上年下降约10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平均值57.6%,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不完善粒平均值5.4%,主要为未熟粒;三是受灾害天气和粮源影响,早籼稻行情走高,主产区市场价格已经不同程度高出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托市收购难以启动。

  目前,主产区早籼稻价格多在0.97-1.01元/斤之间,质量较好早籼稻和优质稻价格稍高。笔者认为,后期早籼稻继续走高动力明显不足。一是国内早籼稻供求形势相对宽松,今年减产对于稻谷供应形势影响不大;二是随着中晚稻陆续上市以及收储企业补库行为逐渐停止,市场重点已经转向其他稻种的收购运作;三是受资金限制和风险管控要求,企业进一步加价收购的可能性较小。期货早籼稻主力1105合约在月内冲高2247元/吨后快速回落,在2160元附近震荡,无论是基本面还是技术面上来看,短期内达到前期高点的可能性均较小。

  二、中稻上市高开 晚稻即将收获

  本月,中籼稻陆续上市,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开秤价格普遍高开,主产区普通中籼稻价格在0.98-1.05元/斤,个别地区收购价超过1.1元/斤,优质稻价格在1.02-1.15元/斤之间。笔者认为,中籼稻高开并不意味着后期将会高走,究其原因,首先,中籼稻高开很大程度是受早籼稻影响,随着中晚籼稻大量上市,加上国有库存充裕,后期高走动力不足;其次,中稻上市之时正值大米消费开始转旺,市场追捧新米的心态使得大米加工企业热衷于新季中稻的收购,但后期新稻陆续上市,新米不断出库将对中稻继续走高行情形成压力;第三,虽然今年国家提高了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使得市场预期较高,但在9月中旬正是发布的“托市收购预案”中也在7个地方明确了对收购工作的要求,特别强调了要严格执行国家收购政策并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

  晚稻也将上市,由于国家对于粮食生产极度重视,加上农户种植积极性提高,据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今年晚稻种植面积同比增加180万亩,为9526万亩。虽然前期晚籼稻移栽推迟,但经过积极补救,整体长势向好,如后期不出现极端天气,丰收有望。

  三、粳稻提前上市 开秤价格走高

  本月,东北粳稻及苏皖粳稻都已经大量收获,新季粳稻已经开始上市。由于东北粳稻生长后期气候适宜,使得东北稻收获较往年提前且产量预计同比有增,据调查,在市场需求青睐新米的带动下,东北地区新稻平均收购价格在1.2-1.4元/斤,质量偏好稻谷达到1.5元/斤以上,新季圆粒米和长粒米的零售价格也随之提高到2.35元/斤和2.55元/斤左右,相比陈稻米,新季稻米价格高出0.1-0.3元/斤。截止目前东北地区稻谷收获已经超过70%,企业和农户均加快了陈粮出库速度,也导致陈粮价格有所松动。同样,南方早熟粳稻也开始集中上市,收购价在1.1-1.25元/斤,新米出厂价格在2.05-2.1元/斤,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价格高开已是定局。

  今年以来,粳稻米行情备受关注,可以预计,在粳稻大量面市时,受政策调控限制及国家宏观经济导向需要,虽然基本面利好,但再度大幅走高可能性较小。

  四、进口出口略减 国际稻米反弹

  据海关总署数据,8月份我国大米进口1.34万吨,较上月减少0.62万吨,1至8月份累计进口大米20.921万吨,主要进口地为泰国及越南;出口大米1.916万吨,较上月减少3.25万吨,1至8月份累计出口大米41.326万吨,主要进口地为韩国、日本和朝鲜。

  从上月底开始,CBOT稻米行情震荡攀升,除去技术面操作因素之外,相邻农产品全线飙升、美元汇率走软以及美国稻米生产中单产低于预期都成为支持稻米价格走高的关键因素。但也应看到,全球大米消费稳定,库存依旧充裕,特别是中国稻谷产量预计丰收等利空因素将对CBOT期货价格形成较大限制。

  FAO最近预计,2010/2011年度全球大米产量有望达到4.67亿吨,比上一年度增长3%,但由于米价上涨将会制约大米贸易,大米消费预计为4.6亿吨,由此全球大米期末库存将由1.25亿吨增至1.33亿吨。

  综上所述,预计10月份稻谷行情将小幅上扬,但由于新粮集中上市,加上政策管理手段加强,价格持续走高的动力略显不足;大米行情受需求稳定而趋于平稳,个别地区或因供需关系而小幅波动;临储稻谷竞价交易成交量保持低位波动,成交均价小幅提升。

  大 豆

  9月份,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环比继续上升,港口分销价格随之上升,由于港口进口大豆压榨和分销加工收益涨至年内高点,油厂加工收益理想导致油厂采购积极性高涨,港口库存压力减小。本月受多重利好刺激,大豆和豆粕期现货价格大幅上扬,涨至年内新高。

  一、多重利多刺激 大豆期价大幅上扬

  本月,尽管美豆产量再创新高已成定局,但在多重利多的刺激之下,大豆期价仍大幅上扬,创出一年新高。首先是美国农业部的9月报告数据短期偏空,但中长期偏多。月初美国农业部公布9月的作物产量报告进一步调高了2010/11年度美豆单产和产量的估值,但同时也大幅调高了全球大豆需求量的估值,主要是调高了中国、阿根廷等国的需求。报告同时调低了对2010/11年度南美产量的估值,导致全球2010/11年度大豆产量估值下降,库存消费比也低于2009/10年度,因此报告的基调属于短期偏空,中长期偏多。其次,争地作物比价关系拉动,由于大豆和玉米属于典型的争地作物,大豆和玉米的比价关系让市场担忧下一年度大豆的播种面积大幅下降,刺激了大豆期价追随玉米期价的涨势。三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由于美国经济近期持续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预期美联储将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美元指数近期持续下跌,为商品价格上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充足的流动性使得投资基金对农产品的炒作“不差钱”,这点可以从9月基金对农产品净多单的创纪录持仓量看出。在多重利多的刺激下,CBOT大豆期价震荡上扬,大豆指数月涨幅达到9.60%。预计10月大豆期价在美豆丰产上市的利空作用下,有一定的向下回调压力,但在完成对基本面短期利空的消化后,大豆期价中长期仍将维持震荡向上的走势。

  本月连豆期价紧随CBOT大豆期价走势上扬,大豆指数月涨幅为3.65%。由于业界普遍预计国产大豆今年产量同比增加,加之2008年至今未出库的临储大豆库存在500万吨以上,国家随时有可能动用临储库存平抑豆价,供给充足、库存量高企加上国内的调控政策预期使得连豆期价走势跟随外盘的同时,呈现外强内弱的格局。

  二、国产大豆收获近半 购销清淡

  本月底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国产大豆收获面积已接近50%,从各地反馈的信息看,国产大豆单产及质量均好于去年。由于今年大豆种植成本增加,而品质好于去年,加上国内外农产品近期集体上涨的传导效应,豆农对新季大豆销售价格存在较高预期,惜售情绪较重,导致新豆购销清淡。主产区大豆加工企业已开始收购新大豆并开机生产,但收购及加工新豆数量有限。据悉,2010年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在10月将正式公布,估计大豆临时收储价为3800元/吨,较去年仅提高60元/吨,远低于当前点价进口大豆的到港成本,这主要是国家面对CPI压力,在保证农民种植利益的同时,希望维持国内油脂油料价格稳定的态度。

  三、成本上升需求支撑 豆粕期现货价格大幅上涨

  本月,豆粕期现货价格大幅上涨,连豆粕指数价格上涨9.09%。豆粕期价走势与大豆基本一致,呈震荡走高的态势,年内新高在本月屡被刷新。豆粕现货价格跟随期价上涨,月末沿海地区43%豆粕现货价格在3250-3400元/吨,较8月末上涨200-300元/吨。豆粕价格上涨首先是受大豆价格上升,生产成本推动所致;其次本月双节的到来,畜禽价格的持续上涨,豆粕进入了传统需求旺季,价格受到来自旺盛需求的有力支撑;最后,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8月CPI创年内新高,发改委对小包装食用植物油价格高度关注,油厂提高油价的阻力较大,转而提高豆粕价格以消化成本上升压力。

  综合看来,预计豆粕价格在短期将呈震荡走低的态势。一是国家政策调控以及双节过后,猪肉价格存在回落的可能性。本月15日商务部表示近期将组织投放部分中央储备冻猪肉,以满足中秋、国庆“两节”消费需求。在国家政策调控以及双节过后,预计后期猪肉价格的涨势将趋缓,甚至存在回落的可能性,对豆粕需求的提振作用将减小。二是油厂库存压力较大,7月以来理想的加工收益使得油厂开工率较高,油厂的豆粕供给充足,库存压力较大。三是比价关系的拉动作用较小,新作玉米即将上市,国内玉米现货价格近期可能出现回落,玉米价格对豆粕价格的拉动作用减小。但从中长期看,豆粕价格下行空间有限,短期回调后仍可能上行。一是生产成本上升,未来进口大豆成本的环比继续上升也使得豆粕的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对豆粕价格构成支撑;二是油厂可能执行挺粕降油的销售策略,10月国家销售临储食用植物油的政策行为势必对豆油价格形成打压,为维持合理的利润空间,油厂的销售策略仍将会以挺粕降油为主,豆粕价格将受到支撑。

  四、油粕涨幅超过大豆 加工收益升至年内新高

  本月,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环比继续上升,港口分销价格随之上升。由于豆油、豆粕价格涨幅超过大豆成本涨幅,油厂加工收益环比继续上升,涨至年内新高,油厂采购进口分销大豆积极性高涨。由于油厂加工收益理想和后期进口大豆成本持续上升,港口分销价格坚挺,港口进口大豆库存环比下降。

  鉴于后期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仍将保持环比上升趋势,油厂在加工高收益的情况下采购分销大豆的积极性很高,预计10月大豆港口分销价格仍将继续保持上涨的态势。

  五、8月大豆进口同比增加 豆粕出口环比下降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8月大豆进口量达到477万吨,连续两个月环比小幅减少,但同比仍大幅增加。今年1-8月份,我国大豆累计进口量为3552万吨,同比增加19.98%。大豆进口量大增反映中国需求的旺盛;8月大豆进口量高于今年的月平均进口量,说明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对后市行情的看好,进口积极性高涨。

  8月豆粕出口7.78万吨,同比小幅增加,但连续两个月环比减少,1-8月份我国累计出口豆粕86.6万吨,同比增加8.1%。豆粕出口增幅近期出现明显的放缓势头。

  综上所述,在热钱炒作、美豆丰产上市以及中国调控食用油市场政策出台的共同影响下,预计10月国内豆类期现货价格走势或将呈现高位宽幅振荡的态势。但中长期豆类价格仍可看好,如果后期宏观经济层面不出现大的变动,在消化利空之后,豆类价格仍存在一定的上涨空间。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