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期指大挫创出新低 多空争斗再趋激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8日 03:49  上海证券报

  ⊙记者 叶苗 ○编辑 梁伟

  昨日A股市场再次出现大跌,新上市的股指期货在八日内迎来了第二次长阴,创出了上市以来的新低。从期货盘面上看,期货的交易量再次放大,持仓量则是创出上市以来新高。业内人士表示,“价跌量升”的格局出现,说明多空双方的争斗还在持续,期货市场短期内向下的动能较足,后市继续寻底概率较大。在空方尚未“得胜回朝”之际,投资者“抄底做多”需要极度谨慎。

  同时,股指期货的日内波动大于现货,昨日主力合约的下跌幅度超过了现货。专家表示,这说明期货市场开始分流现货下跌压力,避免了股市上进一步抛售筹码的局面,从持仓的逐渐增加看,部分资金出于对股市后市的看淡,已进入期货市场进行避险操作。

  “价跌量升”预示空袭未尽?

  股指期货昨日早盘小幅跳空低开,失守前些日的支撑位3210一线。股市开盘后,1005合约跌幅继续扩大,午后创出上市以来的新低3107.6点,尾盘稍有反弹。主力合约开盘3201.2点,收盘3138.8点,日中最高点3205点,最低点3107.6点,成交量达139961手,持仓量达7386手,日增仓307手。

  从成交情况看,股指期货继4月19日的暴跌后再次放量,成交量和成交额都仅次于19日,其中四个合约总成交量达到14.6万手,成交额达到1379.5亿元。而持仓量更是首次突破了9000手,达到9307手。而在盘中,主力5月合约的持仓量达到了1万手以上。

  “价跌量升”的格局,也使得股指期货的后市更为偏空。“期货市场有句老话,叫多头不死,空头不止。”一名“老期货”告诉记者,从商品期货的操作经验看,如果是处在明显的趋势中,而多空双方依然在不断加码,其结果往往是继续原来的趋势,直至其中一方彻底告负。从目前的盘面看,空军还未获全胜,有可能继续打压价格。“因此,只有缩量才能说明下跌告一段落,而目前来看双方斗争还在持续。”

  国泰君安期货研究员王永锋表示,短期内市场还将震荡几个交易日,投资者不要去判断何时触底,从目前来看逢高沽空是比较安全的,而抄底做多则需要极度谨慎。

  从股指期货四个合约来看,近月合约的下跌幅度较大,但是两个远月合约的跌幅都在2%以内。有业内人士解读,这是因为市场对股市的中长期依然看好,但短期内看空。不过也有专家表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远月合约的流动性不足,资金参与较少。

  分流现货市场下跌压力

  从昨日期货波幅来看,主力合约下跌2.67%,沪深300现货指数下跌2%。在盘中期货的波动也较为剧烈,基差变动很大,区间在22点-66点之间。在股指期货经历的两次暴跌中,其波动幅度也都超过了现货。业内人士表示,这不能理解为股指期货在助跌,而是其分流了股市的下跌压力。

  “现在市场上有些人不愿意卖股票了,那么可以在股指期货上放空,”台湾股指期货专家方世圣表示,对于一些大户或者法人机构来说,可能比较珍视手头的现货筹码,如果没有股指期货的话,可能在这样的大跌中不得不抛出,而现在就可以在期货上做空以对冲现货的损失,这也造成了期货的跌幅比现货大。

  王永锋表示,股指期货在上市后出现两次大阴线,主要是因为现货市场处于政策敏感期,尤其是房产调控的出台,使得地产板块带动权重股下跌,加上中小盘股资金湖泊里出局,因此造成了现货的下跌。目前很难看出期货与现货之间的互动关系,“只要到了政策稳定期,才能看出两者之间的联动。”

  “根据海外市场经验,期货的波动一般都是大于现货。这说明尽管股指期货上市不久,但是其价格发现正在增强。”海通期货分析师郭梁表示,股指期货的下跌,说明其分流了一部分现货市场下跌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股指期货的持仓逐步增多,这是市场近日值得关注的现象。昨日的主力合约持仓达到了7386手,较此前一日增仓300多手。持仓量呈现小步快跑的格局,按此趋势收盘持仓过万将很快出现。这部分新增资金的目的何在,业内人士分析,一是参与套利,二是为股市避险,三是隔夜投机。

  其中,避险需求的增加,说明一部分股市资金确实是对后市并不看好,因此选择期货市场的做空机制来避险。而有一些新增资金则可能完全是博外盘走势,以隔夜投机为主要目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