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股指期货创新宏观研究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1日 02:48  上海证券报

  4月19日,国内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上证综指失守3000点,沪深300现货指数跌幅5.36%,沪深300指数期货主力5月合约跌幅6.81%。从近三日的市场表现来看,在“高标准、稳起步”正确指引下,股指期货成功上市后表现不俗,市场参与日趋活跃,期现价差区间迅速收敛,四只合约升水结构稳定在合理范围,大盘系统性风险的释放或促使基金、专业机构等加快进入市场的节奏,期现联动的不断增强亦将吸引更多的流动性,有利于股指期货风险定价机制的完善。

  众所周知,股指期货对证券市场的意义不言而喻,那么对于期货市场又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预示着期货市场开始融入主流金融圈,期货市场的“宏观地图”功能有望进一步发挥,而基于大宗商品和股指期货相结合的宏观研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宏观研究服务模式。不妨做个比方,如果将宏观经济比作“天气”,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天气预报),但国内股市由于诸多原因尚不具备“真实晴雨表”的功能,而期货市场的“预报功能”相比股市可能更加真实。究其原因,与股市中上市公司作为基础单元不同,期货品种代表的是某一行业或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目前上市的23个期货品种,涉及金属、能源化工、农产品等大宗原材料商品领域(除原油外),已经基本覆盖了中国实体经济中各主要行业和相关产业链,期货市场用千亿的资金撬动了上万亿的产值,因此商品价格的变动实际上与宏观经济紧密相连,衡量通胀的CPI、PPI等指标构成也是由商品主导,且商品期货(如农产品、工业品)所映射的远期价格恰是衡量通胀预期的重要参照。

  换言之,国内期货市场将十几个重要产业承接在一起,大宗商品整体的价格波动趋势大体上能反映宏观环境的变化,表明期货市场正发挥出映射宏观经济运行的载体职能,且很可能正成为测度宏观经济的“地图”。举例而言,2009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率先突围,中国政府的宏观决策力吸引全球瞩目,正是在“中国需求”的强劲支撑下,大宗商品已成为境内外资金追逐的热点,进而导致国内期股联动的正反馈效应上升到历史未有的高度。

  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商品期货市场,而中国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将赋予大宗商品今后在各类资产类别中更高层次的地位。与商品相对应的宏观产业属性相比,股指期货兼具第三维属性(金融属性),因此我们认为,基于大宗商品产业和股指期货相结合的宏观研究,有可能成为承载证券研究重要补充的新型宏观研究服务模式。

  叶燕武 新湖期货研究所所长助理 首席策略分析师

  (CIS)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