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股指期货将临交易软件面临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7日 02:37  第一财经日报

  汪睛波

  面对股指期货的即将推出,国内期货业的交易IT技术也不得不推陈出新。

  与传统的交易软件相比,新一代交易系统的服务对象可能是“机构为主、个人为辅”。由于机构客户在交易的资金量和下单的精确度上都要远远高于普通散户,故如何为股指期货乃至未来的其他金融期货品种打造合适的交易平台就成了期货业IT工作的“重头戏”。

  传统期货交易软件尚需“提速”

  “考虑到未来期货市场交易量的增长,同时也是为股指期货作准备,我们在三年前就开始了新一代交易系统的开发工作。”上海期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上期技术”)金融产品事业部总经理肖军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据其介绍,随着股指期货的上市,国内期货市场的客户群体将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客户间的交易需求会出现分化。如套保、套利和投机三种类型的客户,其操作手段、对速度和功能的要求、对终端界面的喜好皆有不同。

  期货客户对交易软件的需求首先体现在对交易、查询速度的追求。根据记者对市面上“服役多年”的若干种期货交易软件使用情况的调查,部分系统的速度似乎还有待提高。

  一位投资者向本报记者展示了其所使用的某款期货交易软件,若下单之后不予刷新,持仓盈亏数据都不会随即时行情同步变动,若刷新过快,系统还会给出“查询过快,N秒后再查”的提示。

  “有时候怎么刷新都没用,只好重启交易软件了。”该客户无奈地表示。

  肖军伟指出,“传统的交易系统中出现查询过快的提示,说明系统反应速度‘撑不住’,所以做了‘稍后再查’的策略性安排。”

  但这个“稍后再查”对于未来的股指期货交易来说显然有些难以接受。由于采用较大的指数标的,单手股指期货合约一个点的波动就等于300元的盈亏,若在速度环节上出现延迟,一旦期指有较强异动,说不定就会影响下单的准确度。

  “股指期货上市初期,出于‘维稳’考虑,其交易或许暂不会很活跃,这种延迟的影响可能也不明显,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期指的价格也会越来越灵敏,这样的系统能不能满足需要就难说了。”肖军伟表示。

  希望交易终端既能做股票也能做期货

  相对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交易系统,国内传统期货交易软件在终端功能的开发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对国际上常用的交易软件的体验,记者发现,其性质已从传统的“下单专用”演化为“三位一体”,即财经新闻、专业分析和交易模块被整合在同一窗口之内。

  市场上有这样一款外汇保证金模拟交易系统,其终端界面被一分为三——外汇行情和下单模块被“置顶”,左下方是持仓和K线系统,右下方是滚动新闻和机构报告。在交易的过程中,客户无需切换任何界面,下单可直接在同一窗口中的交易模块中完成,并不妨碍同时观察期指的K线走势。

  而从目前国内期货交易的情况看,行情系统和下单软件仍然分离,在行情状态下进入交易系统还要过“第二道关”,即用另一套账号和密码进入另一套系统。一位新近“入市”的投资者显得很不解,“为什么打开行情和交易软件还要‘两步走’,‘实战’的时候还要在行情和交易界面间不停地切换。”

  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未来一名参与股指期货投资的股民会呈现出怎样的交易状态。保守估计,他需要打开四个窗口——股票行情软件、股票交易软件、期货行情软件、期货下单软件。操作的时候,他需要在四个界面中反复切换,看股票的同时还要看期货,而且股票、期货各自还有两个独立的系统。

  肖军伟表示,“系统的融合涉及到终端内容的丰富和接口的开放性问题,应让有条件的厂商参与到期货IT技术的开发中,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接口的开放。”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