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展本土期货市场 服务好三农工作(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0日 04:38  证券日报

  2008年9至10月份,在国际金融风暴冲击下,国内外大豆价格短短时间内下跌超过30%,国内部分大豆企业即积极利用期货市场避险功能,避免了国际国内大豆价格巨幅下跌带来的风险。如中粮集团一下属公司9月15日以4300元/吨价格在美国采购一船6万吨的大豆,10月份到国内时大豆价格下跌到3000元/吨左右,仅此一船货现货就要面临7800万元的亏损,而该企业在9月16日于大商所抛售大豆3.6万吨和1万吨豆油,通过期货套保操作盈利7710万元,期现相抵企业仅亏损90多万元。

  据统计,仅2008年10月份,在大连期货市场上,参与避险的前20名大豆经营企业期货盈利额超过10亿元,有效避免了现货经营的损失。实际上,国内一些在国际场内衍生品市场上真正进行套期保值交易的企业,大多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培训引导、促进企业科学合理利用衍生品市场管理风险方面,建议:(一)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引导,推动企业科学合理利用衍生品市场管理风险;(二)加强企业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内控管理,进一步完善企业境外衍生品市场参与管理制度;(三)进一步发展国内的场内基础衍生品市场,为企业提供便利高效的避险平台。

  记者:期货市场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实际情况和效果怎样?

  刘兴强: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促进农民增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是提高农村、农业、农民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稳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期货市场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市场预期价格和风险管理工具,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有独特的作用。

  具体来说:一是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了价格参考。二是引导农民把握卖粮时机、增加销售收益。三是农户可以通过“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方式,回避价格风险。另外,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可以把全国市场有效联结起来。十多年前,国际大豆市场和销区大豆价格传导到种植农民那里要半个月的时间,现在商贩通过期货市场当天就能看到,一般大豆种植户在随后一两天时间内可以明确地得到市场价格信息。

  记者:普通农民如何能够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来?目前农民主要利用方式是什么?

  刘兴强:参考期货市场价格信息是目前农民利用期货市场最主要的方式。我国农业生产弱、小、散的特征明显,因此在直接参与期货市场避险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对于普通农民而言,可以通过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中间机构,以订单方式参与市场避险。

  黑龙江勃利县有个大豆合作社,去年初邀请大豆期货专家给他们七个乡的数百个会员搞期货培训,根据专家意见,合作社即通过期货市场卖出大豆,去年下半年大豆大跌,参与的社员都获得了可观的期货收益,弥补了现货的损失。目前也有个别种粮大户摸索直接参与避险方式,且呈增长趋势。

  记者:怎样才能使农民利用好这个市场?

  刘兴强:在推动农民用好期货市场方面,我想有以下几方面可以考虑:一是加强对农民市场知识培训,推动农民成为会生产、懂经营的现代农民。二是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多渠道传播期货价格信息,让农民能便利及时地了解和使用期货价格。三是促进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组织结合起来,形成规模经营,带领农民参与到期货市场避险中来,推动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记者:在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方面,有何具体建议?在服务三农工作方面大商所还将做哪些努力?

  刘兴强:个人认为,未来农产品期货市场应当从创新品种丰富工具以及提高市场效率、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稳妥推进市场对外开放等方面展开。

  在创新期货品种方面,目前国内交易所正在积极开发生猪等畜产品、稻谷等粮食品种,我们还在粮食期货期权产品研究开发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内一些特色农产品品种也有巨大开发潜力;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可以研究培育商品期货基金、相关理财产品等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投资者结构;在完善规则制度方面,目前交易所正在推动期现进一步融合、便利企业参与利用期货市场、降低交易交割成本等方面用功。

  在“三农”服务中,做好对农民信息的服务工作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大商所一直在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记者:现在国内上市的品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未来在商品品种开发上还有多大的空间?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在准备那些新品种?

  刘兴强:我国是全球商品生产、消费大国,并且经济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阶段,因此在期货品种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选择空间更大。我想只要国内市场有需求,适合作为期货品种的基本条件,配合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论是国际的还是本土的,都能够开发为期货品种,只有这样才能使期货市场对产业和经济的服务达到最大化。

  在农产品期货品种研究开发方面,我们一直没有停步,相关品种大家也都知道,我们一直在创造条件,争取一些农产品期货品种的上市交易。另外,目前大商所正在研究推动PVC期货上市交易,我们希望通过增加工业品种,完善大连期货市场品种结构,服务更多企业和产业,并进一步推动向综合性期货交易所转变。

  记者:我国期货市场在服务“三农”方面有哪些特殊性,存在哪些难点问题?

  刘兴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寻求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利用。通过合作社来间接利用期货市场就更为普遍。合作社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牛奶期货和期权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与国外情况不同,我国的许多现实国情决定了期货市场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特殊性,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期货市场有效结合的制约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农业生产面临弱、小、散的局面,农户及企业等市场主体较弱。二是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虽然我国农业合作组织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整体发展仍比较滞后,还没有承担起联结农户与期货市场之间的中介任务。其三,农村信息传导不畅,不能完全满足农业发展对于信息服务的需求。其四,我国现货市场发育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现货市场现代化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货市场的不完善影响了期货市场功能发挥。

  另外,期货市场自身发展也尚待完善,规模和影响力仍然偏小,品种结构有待完善,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以及经纪机构发展滞后等都不同程度影响了期货市场对“三农”的服务效果。

  记者: 为什么您提出要重视发展本土期货?

  刘兴强:去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连商品交易所商品期货合约经历了历史上波动最为剧烈的行情,我们依靠市场自身制度,特别是我国独创的连续涨跌停板强减制度、保证金梯度增加制度,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那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期货品种反映更为明显,这给了我们深层次的启示:发展中国期货市场,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市场的本土性特征。

  近些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中国从国际市场上买什么,什么就看涨;中国卖什么,什么就便宜。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其一,中国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其二,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很大;其三,中国商品定价在国际市场上缺少话语权。扩大内需关键是使商品市场化程度提高,形成权威的市场和价格,这本身即是期货市场的功能,也对期货市场本土化发展提出了要求。

  我们首先要从服务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出发来选择期货品种。比如牛在美国商品量大,猪在中国商品量大,在我国开发的畜产品期货首先考虑的就应该是生猪而不是牛。我国是全球商品生产、消费大国,并且经济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阶段,因此在期货品种开发过程中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同时又要立足本土资源开发更多适合自身经济需要、适应自身经济发展阶段的期货品种。

  记者: 感谢刘总接受《证券日报》的采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