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5日 00:16  新浪财经

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

Suspension polyvinyl Chloride

resins of general purpose

  GB/T 5761—93

  代替 GB/T 5761—86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的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等。

  本标准适用于以悬浮法生产的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

  2、引用标准

     GB 1.3   标准化工作导则  产品标准编写规定

     GB 2913  塑料白度试验方法

     GB 2914  聚氯乙烯树脂挥发物(包括水)测定方法  

     GB 2915  聚氯乙烯树脂水萃取液电导率测定方法

     GB 2916  聚氯乙烯树脂干筛试验方法

     GB 2917  聚氯乙烯热稳定性测试方法  刚果红法和PH法

     GB 3400  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在室温下增塑剂吸收量的测定

     GB 3401  聚氯乙烯树脂稀溶液粘数的测定

     GB 3402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命名

     GB 4611  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鱼眼”测试方法

     GB 4615  聚氯乙烯树脂中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测定方法

     GB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 9348  聚氯乙烯树脂的杂质与外来物粒子数的测定方法

     GB 9349  聚乙烯均聚物共聚物树脂及组合物热稳定性的测定  变色法

  3、产品分类

  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的产品型号由GB 3402中规定的产品名称、聚合方法和用途的表示符号及黏数分类号(见表1)等四项组成:

  表1:黏数分类

分类号 n
1
2
3
4
5
6
7
8
黏数, mL/g
156~144
143~136
135~127
126~119
118~107
106~96
95~87
86~73

  4、技术要求

     4.1  外观:白色粉末。

     4.2  物化性能应符合表2要求。

  5、试验方法

     5.1  外观评定

        目视观察。

     5.2  黏数(或K值及聚合度)的测定

     5.2.1  黏数的测定

  按GB 3401进行。

  表2

型号 SG1 SG2 SG3 SG4 SG5 SG6 SG7 SG8
级别
指标
项目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1 黏数, mL/g 156~144 143~136 135~127 126~119 118~107 106~96 95~87 86~73
( 或 K 值 ) (77~75) (74~73) (72~71) (70~69) (68~66) (65~63) (62~60) (59~55)
(或平均聚合度) [1350~1250] [1250~1150] [1100~1000] [950~850] [850~750] [750~650]
2 杂质粒子数,个 ≤ 16 30 90 16 30 90 16 30 90 16 30 90 16 30 90 16 30 90 20 40 100 20 40 100
3 挥发 ( 包括水 ) 含量, % ≤ 0.3 0.4 0.5 0.3 0.4 0.5 0.3 0.4 0.5 0.3 0.4 0.5 0.4 0.4 0.5 0.4 0.4 0.5 0.4 0.4 0.5 0.4 0.4 0.5
4 表观密度, g/mL ≥ 0.45 0.42 0.4 0.45 0.42 0.4 0.45 0.42 0.4 0.45 0.42 0.4 0.45 0.42 0.4 0.48 0.45 0.4 0.48 0.45 0.4 0.48 0.45 0.4
5 筛余物 % 0.25mm 筛孔 ≤ 2 2 8 2 2 8 2 2 8 2 2 8 2 2 8 2 2 8 2 2 8 2 2 8
0.063mm 筛孔 ≥ 90 90 80 90 90 80 90 90 80 90 90 80 90 90 80 90 90 80 90 90 80 90 90 80
6 “鱼眼”数,个 /400cm 2 ≤ 20 40 - 20 40 - 20 40 - 20 40 - 20 40 - 20 40 - 30 50 - 30 50 -
7 100g 树脂的增塑剂吸收量, g ≥ 27 25 - 27 25 - 26 25 - 23 22 - 20 19 - 18 16 - 16 14 - 14 14 -
8 白度( 160 ℃, 10min 后), % ≥ 74 - - 74 - - 74 - - 74 - - 74 - - 74 - - 70 - - 70 - -
9 水萃取液电导率, S/m ≤ 5 × 10 -3 - 5 × 10 -3 - 5 × 10 -3 - - - - - -
10 残留氯乙烯含量, PPm ≤ 8 10 - 8 10 - 8 10 - 8 10 - 8 10 - 8 10 - 8 10 - 8 10 -

  注:① 黏数、K值和平均聚合度指标可任选其一。

     ② 使用者若对热稳定性还有其他指标要求,可与生产厂协商确定,并根据指标选用GB2917(或9349,HG2-1278)进行测定。

      5.2.2  K值的测定  

  按GB 3401进行。其中K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ta ——溶液三次流经时间的算术平均值,s;

        t0 ——溶剂三次流经时间的算术平均值,s;

        C1——溶液的浓度,g/100mL。

  试验结果取平行测定两个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修约至整数。

      5.2.3  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按附录A进行。  

      5.3表观密度的测定 

  按GB 3402附录A进行。

      5.4 增塑剂吸收量的测定

          按GB 3400进行。

      5.5  挥发物(包括水)含量的测定,

           按GB 2914进行。其中在llO±2℃烘箱中加热的时间为1h,并按1h的失重量计算结果。

      5.6  筛余物的测定

          按GB 2916进行。

      5.7  “鱼眼”数的测定

          按GB 4611进行。

      5.8  水萃取液电导率的测定

          按GB 2915进行。

      5.9  杂质粒子数的测定

         按GB 9348进行。

      5.10  残留氯乙烯含量的测定

         按GB 4615进行。

      5.11  白度(160℃,10min)的测定

         按附录B进行。

  6、检验规则

      6.1  组批

         以单釜所得产品或同聚合条件的数釜产品经混合均匀为一批。

      6.2 采样

      6.2.1  从批量总袋数中按下述规定的采样单元数进行随机采样。当总袋数小于500时,按表3确定;大于500时,以公式 ; (N为总袋数)确定,如遇小数进为整数。

 

  表3

总袋数
采样袋数
总袋数
采样袋数
1~10
全部
182~216
18
11~49
11
217~254
19
50~64
12
255~296
20
65~81
13
297~343
21
82~101
14
344~394
22
102~123
15
395~450
23
124~151
16
451~512
24
152~181
17

      6.2.2  采样时,用采样探子(GB 6679附录A和附录C或相似探子)自袋的中心垂直插入深度的3/4处,采取均匀样品或用连续自动采样器在包装线按采样单元数确定的间隔自动采样。

      6.2.3  采样量不少于2kg,混均后分装于两个洁净干燥的磨口玻璃瓶(或三层塑料袋)中封严,并标明型号、批号和采样时间,一份供检测,一份保存三个月备查。

      6.3  出厂检验

      6.3.1  产品出厂前应由生产厂技术检验部门进行质量检验,并保证每批出厂产品符合本标准的规定,附有质量检验报告单,其内容包括生产厂名称、产品名称、型号、批号、批量、质量指标、等级、生产日期,并盖出厂检验章和检验人员章。

      6.3.2  技术要求中的黏数、表观密度、挥发物含量、0.25mm筛余物、杂质粒子数、“鱼眼”数、残留乙烯含量等项指标为每批必检项目。增塑剂吸收量、0.063mm筛余物、白度(160℃、10min)和水萃取液电导率为型式检验项目中的抽检项目,在连续正常生产时应保证达到本标准规定指标,每季度抽检一次,当抽检不达标时应每批都检,直至连续五批检验结果都符合标准规定后,方可按正常抽检。型式检验按GB 1.3中6.6.1条规定进行。

      6.3.3  检验结果中如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的技术要求时,应自同批产品中以双倍采样单元数采样复检,以复检结果确定。如仍不符合本标准的技术要求,即为不合格品。

      6.4  用户验收

      使用单位有权按本标准规定对收到的产品进行验收,如发现产品有不符合本标准规定时,自出厂日起,三个月内向生产厂提出处理意见,若有争议应由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行仲裁检验。

      因贮运管理不当影响产品质量,则应由贮运单位负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