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内外钢材期货资料介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2日 08:48  新浪财经

  在全球商品中,钢材是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商品品种。2004年,全球钢材产量达9.29亿吨,远高于铜和铝的产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材生产和消费国,钢材产量已占到全球产量近三成。与此同时,中国还是钢材进口大国,2005年进口钢材达2579万吨,出口达2066.45万吨。2005年2月28日宝钢被迫接受国际矿业巨头铁矿石大幅涨价的要求后,国内业界对恢复钢材期货交易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如何成为国际钢材定价中心,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焦点。

  一、国外钢材期货交易介绍

  (一)已经上市的钢材期货

  国际上一些交易所已经或正在准备推出钢材期货交易。印度大宗商品交易所(MCX)在2004年3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在交易所交易的钢材期货合约。而在过去几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钢材期货的推出,测试钢材期货电子交易平台并进行模拟交易,以100%确保其运行可靠。纽约商品交易所则准备推出上市的道琼斯钢材价格指数的期货交易。

  1.印度钢材期货交易

  2004年3月,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ulti Commodity Exchange,MCX)推出了全球第一份钢材期货。MCX的钢材期货合约分为两类:钢平板期货和钢条期货。

合约介绍

钢条期货

钢平板期货

交易时间

周一至周五: 10.00am-11.30pm 周六:10.00am-2.00pm

周一至周五: 10.00am-11.30pm 周六:10.00am-2.00pm

交易单位

10吨/手

25吨/手

最小价格变动

Rs.10

Rs.10

单个交易日涨跌停

4%

4%

保证金

5%

5%

  钢平板主要用于制造汽车外壳、易拉罐等产品;钢条则主要用于机械工具等产品的制造。印度年生产3200万-3300万吨钢材,主要都是建设使用,刀片和汽车车身等专用钢材则全部来自于进口。印度钢材生产的集中度非常高,3-4家大型企业年产出2400万吨钢材,而其他小型的生产商只生产剩余的800万吨。印度独立后,产能迅速扩张,对于国内的需求完全可以自给自足。2003年钢材的表观消费量2890万吨,在1991年1484万吨的基础上翻了一番;钢材产量3285万吨,较2002年增长7.2%。由于国内外需求的快速增长,印度国内钢材价格在近几年也保持了强劲的上涨势头。

  目前印度是全球第八大钢材生产商,年产量在3600万吨,年消费量在3000万吨。所以国际钢材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相关产业链中企业的利益,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相关期货品种的存在来引导相关企业规避价格风险。印度推出钢材期货的原因在于:

  (1)价格波动幅度大。

  (2)无政府管制。印度国内钢材市场于1990年解除政府管制,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机制也随之废除,此外政府还降低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应税收。

  (3)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私营企业。印度68%的粗钢和56.5%的钢材是由非国有企业生产。随着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私有企业计划参与由需求引导价格的市场。

  (4)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自1980年以来,南亚钢材市场产量以4.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截至2010年预计需求增长43%。印度国内的需求和出口量也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呈上涨趋势。由于印度国内以生产建设用钢材为主,对于特殊钢材还是以进口为主,所以与国际市场联系非常紧密。

  (5)质量标准化。钢平板和钢条的质量可以通过国际标准制定。

  但MCX的钢材期货交易并不活跃,持仓量和交易量都不大,价格波动幅度却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印度钢材的消费相对较少,企业套期保值的愿望不强,且投资者对新工具的接受需要时间。

  2.日本废钢期货交易

  2001年以来,作为电炉主要原料的废钢已经成为日本市场上价格波动较大的产品,每当废钢市场需求波动超过±5%时,极易引起价格波动。日本每年出口废钢约500万吨,价格的剧烈波动引发了“准期货交易”。日本关东废钢协会和关西废钢协会每月上旬到中旬都对H2废钢进行招标,由于中标到实际装船出口大约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因此各方将该价格视同为日本国内的期货价,出口价格指标就是两个协会的中标价。在目前实际交易中,对亚洲的废钢出口价已开始发挥期货交易的作用。

  日本是国际第二大钢材生产国和第一大钢材出口国,出口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要远远高于印度。世界废钢材的价格波动十分剧烈,这不利于日本经济,加大了日本企业的风险,为了进一步稳定日本国内市场废钢价格,日本经产省采取的措施是,开展多品种废钢的期货交易,以减少出口价格波动风险。2005年10月11日,废钢铁期货合约正式在交易量日本第二大和世界第七大的日本中部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是全球第一个废钢铁期货合约。

  在日本,废钢的年拥有量约为5000万吨,是许多日本钢铁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料。以前废钢是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但是从1995年起出口超过了进口。最近出口在600万吨以上,而进口则跌入10万吨以下,对于资源比较贫乏的日本来说这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对于废钢的流通和利用企业来说,最伤脑筋的问题还是价格的波动。2001年1吨价格还在7000日元左右,而到了2004年秋天,价格已上升到2.7万日元,最近价格又重新降到2万日元左右,价格波动幅度非常大。

  对于日本国内的钢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来说,由于进货和出货之间的时间最快只需要几天,因此一般没有必要进行套保。但是,问题出在出口。在港口汇集并装船一般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如果废钢价格发生波动,企业很容易蒙受损失。对于钢铁生产企业来说,尽管废钢的价格每天波动,但是其产品价格一个月才调整一次,这之间存在时间上的不同步风险。如果能够利用废钢期货,利用期货市场套保就可以避免这些风险。

  日本废钢合约标准

  此次日本中部商品交易所开发的废钢铁期货合约交割的标准品是钢铁切割后的边料A,在交割品级上还有钢铁切割后的边料压缩品A、钢铁切割后的边料B和钢铁切割后的边料压缩品B三个品级。交割地点可由双方当事人协议,或者以东京湾所在码头为交割地点。

  日本之所以推出废钢期货而不是钢材期货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钢材产品层次多样,形成一个钢材期货的统一标准很难,而废钢这样的供应原料产品层次很少,标准统一起来相对容易,所以推出废钢期货是日本抓住定价权,规避价格风险的最佳选择。

  (二)正在筹备中的钢材期货

  1.伦敦金属交易所

  过去四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一直在准备推出钢材期货合约,并且设立了专门的钢材期货网站。2003年4月,LME进行的市场调研发现了三个或许可行的合约,即北美热轧卷(HRC)、欧洲热轧卷和欧亚钢筋或钢坯,其中HRC推出的可能性最大。LME指出,如果这三种潜在的钢期货合约都获准推出,将根据场内交易和综合交易的时间表,进行公开喊价交易。在场内交易中,每种金属的交易时间各有5分钟特定的交易时间,一天共进行四次,上、下午各两次。在综合交易中,所有金属同时交易。钢材期货合约还将在LME Select电子交易系统中交易,并通过电话进行24小时的场外交易。合约月份为每个月以及之后的连续12个月,而13-24个月内则为按季交易。

  2003年11月14日,LME曾筹划建立钢铁期货电子交易平台,但直到11月24日LME才正式通知成员交易所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2005年5月24日,LME宣布成立钢材期货研究小组,会对推出钢材期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具体的报告将在2005年10月上报给LME的董事会。LME的执行总裁Simon Heale对此评论到,多年来,钢铁行业一直需要一个能够规避和控制风险的工具,交易所将继续努力来满足这个需要。

  2.纽约商品交易所

  LME积极筹备钢材,北美期货市场也迅速作出了强有力的回应。2003年3月,纽约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打算利用道琼斯2004年即将推出的钢铁价格指数作为标的设计钢材期货。

  纽约商品交易所副总裁Robert Levin在2004钢铁风险控制策略高层会议上指出,钢铁制造商、服务中心、加工商和终端消费商都对此十分感兴趣,因此交易所相信将道琼斯钢铁价格指数最终转化为期货的形式很有必要。纽约商品交易所是道琼斯钢铁价格指数的咨询机构,从技术上讲,交易所随时都可以推出钢材期货,但推出这个品种需要整个钢铁行业的配合,因此交易所决定把时间表制定的更详尽些,让行业充分消化。

  (二)国外钢材期货状况总结

  但是,直到今日,NYMEX仍然没有推出钢材期货,主要问题在于,虽然目前钢材价格波动比较大,但因钢产品通常是直接卖给客户或者中间商,钢材消费者很难在钢价剧烈波动时找到控制风险的机制。因此钢材产业链的企业对此褒贬不一,其中,钢材生产厂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钢材期货十分抵触。美国最大的小型钢生产商的副主席Daniel R. DiMicco认为,“我们不打算把我们的产品商品化,钢材期货不能提高我们的利润率,也不能改善我们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不需要钢材期货。”

  国外钢材期货推出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钢材营销模式

  国外钢材多以直销模式进行销售,如LME准备推出的热轧卷主要应用于机械制造以及汽车行业,钢材生产商与下游生产商之间一般直接签订合同,属于典型的直销方式,中间基本没有流通商的参与,价格决定权由生产商控制,因而并不存在过大的价格波动基础。因此,国外厂商对于套期保值的需求不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

    钢材期货上市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