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景川:新一轮降息潮启动 商品将受到支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 09:58  新浪财经
no

  在连续对不断滑落的经济实施“猛药”政策之后,各项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实体企业。近期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消费价格指数11月份下降了1.7%,创下1947年2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月降幅。同时,11月份新房开工数字也跌至195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11月份有53.3万人失业,当月的失业率6.7%,达到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美国劳工部16日公布了11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1%,大幅降至40年来的最低水平,连续第二个月创出最大降幅,这意味着能源价格下挫以及经济放缓不仅令通货膨胀压力迅速消退,甚至可能导致物价持续下降,出现通货紧缩局面。表明经济继续疲软而通胀压力全无,无疑成为美联储大幅降息的最好理由,同时美联储也可适时表明其誓死挽救美国经济的决心。因此在本月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一致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大幅削减至0-0.25%区间,不仅在降幅上超出市场主流预期,且零利率本身更是美联储历史上从未有过之事,说明此次危机的严重性。而在联储再度疯狂降息之后,全球又一轮降息潮可能再度爆发,商品市场可能因此受到支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欧洲地区经济展望报告说,今明两年欧洲经济将显著放缓,通胀压力减轻将赋予政策制定者更大的决策空间。报告呼吁欧洲各国采取协调行动,共同应对不断深化的金融危机。报告认为,一系列冲击抑制了欧洲地区的经济活动,预计欧洲发达经济体短期内将经历温和衰退。但欧洲各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将有助于控制金融危机,欧洲经济有望在明年下半年出现复苏。显然,IMF对于各国政府的降息行为给予肯定,也表明这种联合行动仍然将持续。

  新世纪以来的经济运行中,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全球的合作和协调发展,而在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同样会受到相互的拖累,这一点在今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以及传导的经济危机中表现的较为明显。正因为如此,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货币的单一化的质疑声不绝于耳,美元在前几年的流动性泛滥导致了对各国输入性通胀的大幅提高,而流动性的突然萎缩又令各国出现通缩的苗头,直接对经济构成冲击。但恰恰是这次蔓延到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危机,使得全球再度站在一个共同的旗帜下,犹如当年911之后,一杆反恐的大旗使得各国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恐怖活动。而在这场“金融海啸”爆发后,全球各国表现出了以往罕见的高度团结,注资、降息再到财政刺激,几乎每个国家都在竭尽全力对抗当前的危机。因此,全球一体化不但没有因为危机而瓦解,反而得到的加强,20G会议的团结一致表明这个一体化的阵营更加巩固。

  在9月底美国推出7000亿美元就是方案没有在国会通过之后,金融海啸迎面扑来,股市和商品出现了巨幅的下跌,金融市场极度恐慌。在中国国庆之后,金融危机以及严重打击了市场的信心,几乎所以品种都出现了崩溃式的下跌。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国政府携手对抗危机的阵营初具规模。美国、欧元区、英国、加拿大、瑞典和瑞士六大央行联合发布声明宣布,紧急降息50基点,以应对“因金融市场危机恶化而持续放大的经济增长下行风险”。中国也首次参与了联合减息活动,受到了全球的格外瞩目。而球大大小小的经济体也陆续加入了拯救行列。当月下旬在紧急降息三周后,美联储再次宣布降息50基点,将利率降至1%的近50年来最低水平。由此也再度掀起了一波降息潮。次日,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均跟进降息,而挪威也宣布降息50基点。更令人惊讶的是刚刚告别零利率不久的日本,10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调转枪头,将仅为0.5%的基准利率下调至0.3%,为七年来首次。 11月初在欧洲两大央行的带领下,全球范围内再度掀起降息高潮。当天,英国宣布猛砍利率150基点,至3%的1955年最低点;欧洲央行则再降50基点,至3.25%。12月初欧元区、英国、澳大利亚、瑞典、泰国、新西兰、印度和印尼等近十个经济体均宣布了大幅降息。紧接着加拿大、韩国、瑞士和中国台湾等经济体再度跟进。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19日再度宣布宣布,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目前的0.3%下调至0.1%。 此外,日本央行还决定暂时通过直接购买商业票据和企业短期债券的方式帮助企业融资,并购买政府债券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资金,以增加流动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