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反季节性上涨 胶市迷雾重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2日 00:53 瑞达期货

反季节性上涨胶市迷雾重重

  国内天然橡胶在7月底出现反季节性上涨,大有一改中期颓势的局面。目前的胶市迷雾重重。市场好象对供应过剩近40万吨的状况不予理会,那么其后市将如何演变,笔者对此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个探讨:

  一,季节性供应充裕能否持续仍具变数

  众所周知,7、8月份是台风多发季节,也是割胶的旺季,所以天气因素的不确定也为胶市后期的供应是否能持续稳定的增加打上了问号。

  来自汽车工业的需求为胶价提供了坚实支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汽车销售437.38万辆,同比增23.31%,其中乘用车销售308.41万辆,同比增长22.26%。虽然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此前有过橡胶过剩近40万吨的预测,但业内人士认为,2007年全球橡胶市场仍然供不应求。

  专家预计,2007年全球天然橡胶产量925.2万吨,其中泰国产量318.9万吨,马来西亚产量122.8万吨,中国产量42.2万吨;今年全球天然橡胶消费929.6万吨,其中中国消费240.5万吨,美国消费116.1万吨,日本消费87.7万吨,供应缺口仍存在。

  据美国《橡胶世界》报道:橡胶业界权威人士预测,在未来3年内,世界天然胶和合成胶的需求量,将增加到1050万吨和1430万吨,将分别比2006年增长17%和13%。2010年全球天然橡胶产量估计为1042万吨,稍低于需求量,而2020年,世界天然胶需求量预计将增加到1380万吨,而预期的总产量仅为1240万吨。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5月,我国汽车整车累计出口18.87万辆,同比增长66.60%,累计创汇21.25亿美元,同比增长99.30%。

  从上述数据看出,目前的供应充裕只是局部的,早在今年4月份时,胶市已经对进入割胶旺季所带来的供应压力做出了反应,从接近25000的价格一路下跌到17500附近,市场没有出现一次象样的反弹,而市场也逃不过物极必反的自然定律。

  二,原油的大幅上涨推动合成胶的成本上涨

  IEA首席经济学家称高油价将持续,未来油价上涨可能性更大。今年1月到5月,国际油价在60美元/桶上下波动,其中在3月下旬以后开始升至60美元/桶以上。到了6月中旬,国际油价重新冲向70美元/桶的水平。商务部政策研究室的这份调研报告分析指出,产油区政治局势变化、投机资本动向和石油库存情况等是造成此轮上涨的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国际石油供求关系等基本面因素也将支撑国际石油价格的高位运行。分析认为,伊朗核问题引发的中东紧张局势明显加剧。另一方面,英国和伊朗的“水兵事件”和尼日利亚石油富产区安全问题引发对石油供给的担忧增强,这些都促成国际油价新一轮强劲反弹,并会在七八月延续上扬趋势,下半年仍维持高位波动。

  今年3月份以来,美国大幅增加战略石油储备,但一直距目标有较大差距,给世界石油价格带来压力。美国商业石油库存连续下降也导致年初国际油价出现强劲反弹。此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经济的继续较快发展,也是国际石油价格将可能继续攀升的原因之一。OPEC石油报告预计,中国2007年石油需求预计将达到763万桶/日,同比上涨6.76%,其他发展中国家2007年石油需求将达到2369万桶/日,同比上涨2.67%。

  原油的大幅上涨,将传导给其他市场,是导致全球性通膨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流动性过剩也会加剧通膨的压力。

  三,全球性通货膨胀及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因素

  今年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披露过程大体已经尘埃落定,2季度当季经济增长率达到十几年以来的最快速度,6月份当月的消费物价指数创下三十多个月以来的最高记录,这些明显出乎此前市场预期的数据形成的惊愕已渐趋平息,其所引发的政策变化与市场影响也已无需讨论,但一个仍然值得仔细分析的问题是,

中国经济到底热不热?如果热,那么根源在哪里?

  计算剔除食品因素后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看,今年以来其增长率始终维持在1%左右,迄今并未表现出明显加速的态势;作为对比,在2003-2004年中国经济走向过热的过程中,核心通货膨胀则从2003年1季度负0.5%的水平一路上升到2004年4季度1.4%的水平。2005年以来,核心通货膨胀总体上一直稳定下降,趋势延续至今。

  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看,2003年初大约处在2.4%的水平,此后一路上升到2004年10月8.4%的水平,加速态势十分显著;自那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大体上在一路下跌,今年6月份的水平只有2.5%;从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看,2003年初的水平在3.2%左右,此后不断加速到2004年10月份14.2%的水平;此后这一价格指数总体上也在下跌,到今年6月份的时候只有3.4%。因此,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价格指标看,其趋势与核心通货膨胀的表现比较接近,并未表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绝对水平也不高,显然不支持经济过热的判断。

  如果认为目前中国在某些领域存在越来越明显的供应不足的话,那这些领域可能是

股票、房地产和土地等。这些领域价格的上涨更多地可以从资产重估的角度来理解,并不显示实体经济的总需求明显高于经济的供应能力。

  从国际收支情况看,2002年中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在2.1%左右,此后贸易顺差的规模和占GDP的比例开始下降,这一过程持续到2004年的3季度,其中2003年和2004的1季度还出现了少见的贸易逆差;2005年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始终在快速增长,这一趋势延续至今,至少还会再持续数个季度的时间。因此,从国际收支的角度看,经济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过热迹象。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剔除贸易顺差(经常账户顺差)来估算国内需求的增长率,即国内消费和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增长。初步的计算结果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内需的增长率大体与1999-2002年期间的水平接近,甚至略低于那段时间的增长率;不用说,现在的内需增长率显著低于2003-2004年期间的水平。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情况看,目前的投资增长率比2003-2004年期间要更低,甚至低于2006年2季度的水平;就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本轮经济周期来看,目前的投资增长率至多算是处于偏快的水平。

  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尽管今年2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令人惊愕,但总需求增长仍然没有超越经济总供应能力的增长;就需求增长的结构看,非常突出的问题仍然是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并持续显著快于经济的总体增长率而上升,剔除外需因素后,国内需求的增长率仍然处在比较正常的水平。当然,这并非显示现在的经济状况完美无缺,除了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带来人们对于泡沫的担忧外,在食品价格上涨的背后,也许还蕴藏着一些值得注意的经济现象。

  另外,一个国家的

汇率升值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名义汇率的变化,即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等其它国家货币的汇率变动;另外一种是通货膨胀,主要是经济体系中非贸易品价格相对于贸易品价格更快地上涨。由于非贸易品构成了可贸易品生产过程的投入品,所以在非贸易品价格上涨更快的条件下,贸易部门的利润受到挤压,出口竞争力下降,这等同于汇率升值。

  经济中的非贸易部门包括许多行业,例如电力、铁路运输、金融服务、房地产等。非贸易部门的价格要更快地上升,可以来源于需求增长更快,也可以来源于成本上升推动。

  在这样的条件下,汇率升值压力要通过通货膨胀以及非贸易品价格的上升来释放出来,价格的压力必然主要集中在供应能力无法快速复制和增长的非贸易品部门,这主要包括劳动力和土地、房地产等要素部门。换言之,在名义汇率升值比较慢的情况下,汇率压力将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工资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至少在非贸易品部门如此),表现为土地、房地产等难以复制的生产要素价格的大幅度上升。

  人民币对外升值,一方面可以减少出口带来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引发的贸易争端及循序渐进的改革固定汇率所带来的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符的金融制度。在国内内需不能有效拉动的情况下,政府使人民币对内贬值在一定程度上令消费及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会带来诸如目前通膨压力巨大的而宏观调控却不能有效遏制的尴尬局面。在汇率形成机制层面,压力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过去20多个月的时间里,人民币对美元经历了明显的升值;但由于美元贬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幅度要小得多。无论从目前的宏观经济失衡、资产价格膨胀等经济基本面情况看,还是从美国经济减速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压力看,人民币的汇率机制都需要进一步调整,需要扩大汇率的波动幅度,并加快升值。

  还有流动性过剩的来源是很复杂的,与经济体系稳定性的增强、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羊群效应、财富效应等都存在确定的关联;在宏观层面上看,中国流动性过剩与经常账户顺差的扩大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有许多证据显示这是目前中国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升的主导性力量。

  综上所述,天然橡胶作为一种商品,有其自身的供求关系因素的影响作用,但经济层面的影响因素也是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的。随着局部供应过剩的局面在中国及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强劲的需求带动下将会得到有效释放,同时作为不可再生的国际原油供应紧张的状况仍将持续,由此引发的全球性因成本性推动带来的商品价格上涨而导致的通膨愈演愈烈。虽然世界各国的升息周期是正在进行时,但宏观调控的滞后性使其将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产生效果,到时伴随着升息周期临近尾声,通膨及流动性过剩导致的价格上涨及投资过热的局面将慢慢落下帷幕。

  瑞达期货 谢雨君(笔名)

  真名:谢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07年新浪冠军项目 ·网络赚钱新浪分类 ·传海量生活资讯 ·城市活动大联展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