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互联网金融前途光明,但风险依旧是不得不面对的常态问题。
特约撰稿 朱小群
马云曾经说过:“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自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去年6月上线后,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可以说,2013年末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之战”尚未平息,2014年初,硝烟再起。随着 苏宁易付宝推出余额理财产品苏宁“零钱宝”,现在出现了网易“现金宝”、苏宁“零钱宝”、 微信“理财通”等多家类似“余额宝”产品在市面推出。
2014年1月15日,余额宝宣布其规模达2500亿元,用户达4900万户,成为当之无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领头羊。当日晚10时左右,微信宣布上线“理财通”,“7日年化收益率6.435%,是活期16倍以上”的宣传为其积聚了不少人气。可以说,余额宝的成功引发了市场上大批同行的跟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仅直接取名为“宝”的理财产品已达到20余只,而在操作模式上也都类似余额宝。其实,就在“理财通”上线前后多家公司的各类产品也纷纷浮出水面,平安的“壹钱包”、苏宁的“零钱包”、百度钱包、新浪“微财富”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可谓2014年互联网金融之战正式打响。
拼高收益、拼低门槛、拼零手续费……成为各家机构逐鹿网络的重要手段。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但高收益不会常态化,需警惕投机、监管标准不明确等隐形风险。
撬动零散资金但高收益不会成常态
事实上,在互联网基金销售火爆的背后,是我国金融行业不断被网络改变的事实。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金融普惠性逐渐增强是其中的特征之一。传统金融机构由于受网点和工作人员等限制,无法覆盖所有群体,而多数互联网理财产品门槛低,“1元起存、零元手续费”和远超过同业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使投资者享受更“接地气儿”的“草根金融”服务。
有专家认为,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一元起购就是互联网金融普惠性的最好证明,使持有资金少、但群体数量庞大的普通投资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聚集资金、盘活存量、创造增量,从而推高收益率。
此外,24小时随买随卖的“T+0”交易,让投资者的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同时,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倒逼传统金融行业进行创新和服务便捷化的变革,原有的一些传统金融产品降低身价,对银行等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规范意义。
“互联网理财产品基本上都对接货币型基金。货币性基金预期收益率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率,流动性较好,投资风险不高,适合在金融市场景气时投资。”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王丽颖说。
“互联网金融存在迫切的资产和发展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需求旺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传统金融业有缺陷。”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说,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必须积极面对、鼓励、支持它”。
尽管互联网金融前途光明,但风险依旧是不得不面对的常态问题。
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高利率是否会遭遇“滑铁卢”。对于互联网基金产品普遍的高预期收益率现象,丁肇勇认为很大程度上属于互联网企业牺牲部分利润吸引投资者的营销手段。
“预期收益率不会‘高居不下’,消费者一定要谨慎。”
在一些专家看来,互联网金融产品受众广泛,一旦风险不可控,影响难以估量。因此,丁肇勇建议投资者在购买前一定要仔细阅读相关章程,注意风险提示,仔细甄别是否是钓鱼、诈骗网站。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建议投资者关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投资去向。他认为,实体产业链有力支持、运用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上下游利益有效链接,是判断互联网金融产品是否健康发展的“三要素”。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而不是变相的单纯套利,这种产品值得关注。但现在互联网金融大热,很难保证里面没有浑水摸鱼者。”宋华说,“一些企业单纯吸纳资金套汇套利,甚至投机,违背了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标准也亟待确立。王丽颖认为,互联网金融监管在相关法律法规上标准尚不明确。如果出现问题,谁来承担、如何承担都值得深入考虑。此外,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管理应切实加强。
万亿蛋糕诱惑
事实上,如果别人问起“谁动了你的钱包”?恐怕你无法一下回答出来,因为现在想要争抢“钱包”的远不止阿里和腾讯。在基金公司策略分析师崔正眼里,微信支付加入带来的最大利好并不是对“余额宝”或是“支付宝”的冲击,而是对整个业界市场的扩大化。
“如果说以前余额宝还仅限于淘宝的卖家和买家,那么如今微信推出的这款产品则又让多达6亿的用户了解到还有这样方便快捷、收益率远高于储蓄的理财产品。”崔正认为,而这带动的则是整个市场用户的进一步增长。
据一份不完全的数据统计显示,在美国,从1977年到1993年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货币基金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达到33%,充当了短期储蓄存款的主要替代品。2000年末,美国家庭短期资产有22%是以货币市场基金的形式存在的,比1990年的比例上升了一倍。
而在国内,无论是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还是货币型基金的普及,都才刚刚开始;而按照余额宝截至1月15日的数据,2500亿元的数字也仅仅是个起点。“所以,未来的市场究竟有多大?现在还不好说,但几万亿应该还是有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是抢先布局。”崔正表示。
不过,随着各类社交平台、电商以及互联网企业争相推出同类型产品,支付安全也被提到更高的位置。崔正表示,支付宝已经做了十多年的支付平台,无论是风险还是用户体验,都已经非常成熟了,但微信支付却只有短短几个月的经验,能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还有待时间验证。
同质化加剧引行业“反思”
互联网理财的爆发引来了众多参与者,而拼收益、同质化的产品竞争也愈演愈烈。
目前来看,三大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巨头和第三方理财公司推出的产品基本都是货币基金产品,操作模式也类似,获得的规模也远不及余额宝,而拥有几亿客户的微信在加入战局后的“揽财”效果也有待观察。另外,监管层对于互联网基金销售的监管也日趋严格,高收益补贴日渐淡化之后,市场格局如何变化也是未知数。
而互联网金融将给基金业带来新一轮洗牌已成为行业共识。“不谈互联网金融已经落伍了。”在近日由和讯网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财经风云榜”基金业分论坛现场,不止一位嘉宾表达类似的观点。但是在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上,各位嘉宾却各有自已的一番看法。
天弘基金副总经理周晓明表示,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的金融和互联网的一种普通合作,也不是说把传统的金融产品拿到互联网上卖就是互联网金融。它是一种跨界创新,是一种化学反应,是一种新的业态。而广发基金电子商务部副总经理刘文红表示,互联网金融或者说互联网企业进入到金融领域实际上给所有的基金行业一个平等的机会,对基金行业未来会造成新一轮的洗牌。接下来哪些公司能够更好地转变思路,能够更好地在内部组织资源,满足用户的价值,这些公司一定会在未来的经营中获得更好的市场。
“仔细分析一下现在市面上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只不过把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销售渠道,从而吸引了大量从没有接触过基金产品的小额投资人。基金公司在这场狂热中的边界在哪里,到底该如何定位?”
兴业全球基金副总经理徐天舒近日撰文指出,基金公司集体触网,前景似乎并不那么美好。基金公司投身互联网金融必须有自己的边界——那就是认清自己在产业链的位置,坚守资产管理这个能力圈;不四处撒网,只找靠谱的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各种网店、各种平台,能外包的尽量交给专业的公司来做,绝不盲目扩张。
徐天舒指出,互联网企业的特点是先大手笔投入建立平台,同时广撒网,期待捞到一条大鱼。而对基金公司来说,广种薄收的后果就是IT投入大,每个项目都要上专门的模块,很多项目可能火了一阵后就不死不活了,但是不管还剩几万块的保有量,这些模块都需要后台一直投入人力物力来维护。
在盈利方面,目前互联网主推的几乎都是风险小的货币基金,徐天舒指出,手续费和管理费加起来只有0.56%,能分的蛋糕实在太小。能够赚钱的唯一指望是做大规模,可见最后能在互联网热潮中赚到钱的只能是少数几家基金公司,其他的就都是“陪太子读书”了。另外,基金公司还面临着人员结构和发展重心变化的冲击,以及渠道过度延伸的风险,而“无风险产品”带来的是客户转化率转换成高风险产品也面临很大挑战。
深陷互联网迷阵
互联网金融火热以及高调的宣传,让传统银行似乎显得黯淡无色。
微信理财通首日吸金8亿,当时抢购的热烈甚至导致了系统瘫痪。此前中国平安测试壹钱包时,也由于大量客户同时申请导致网络大塞车。而这些客户,从前都是银行的忠实客户,而今通过注册摇身一变成了互联网金融的客户。
人人聚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许建文认为在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渠道战中,互联网更有优势,理由是收益相当的情况下网上自助式购买比银行更方便,同时互联网营销比银行营销效果更好,“互联网会炒作效果很好,营销成本比银行低。”
互联网金融这一轮代销货基产品的热潮,使银行忐忑不安,倒逼其进行了反击战。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依互联网巨头们现在可见的势头,未来除了作为强大的金融产品销售渠道,另外匹配的只能是小额金融服务。
许建文认为,虽然互联网在渠道上对银行造成巨大的冲击,就金融服务上来说互联网只能满足提供小额贷款的需求,“真正要做大项目,还是要做落地的调研,银行还是很有优势。”
上述银行业人士也说,大客户金融服务还是要靠银行,“如果阿里、微信今后都做大客户了,而不是银行金融的补充,与多开一家银行又有什么两样?而一旦他们变成了银行就失去了互联网创新的本质,那这种转换的意义又何在?”
互联网金融能否颠覆银行,抑或成为银行传统业务的补充?这类似的激辩声中,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在融合中来推动整个中国的发展,不仅是金融和互联网的融合,还会往底层渗透出现互联网金融电商的融合。
互联网货基产品的销售如火如荼,余额宝半年时间2500亿的销售令市场震惊,微信理财通最近火热推出更加剧了互联网金融的热烈程度。不过,与银行年销售20多万亿的理财产品规模相比,互联网还难以撼动银行作为金融业老大的地位。
尽管如此,银行的不安全感与日俱增,互联网不按常理出牌,虽然无法获得银行牌照,但未来谁知道会通过什么方式曲线闯入银行领地,直到动摇银行的大客户?如阿里的小贷业务,虽然只能通过自有资金进行放贷,但是资产证券化即可以为其加杠杆。下一步互联网金融又会出现哪些新花样?
未知的才是可怕的,对于银行来说,一场互联网金融的反击战拉开了,而结束却遥遥无期。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