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话,从来都是很重要的。
特约评论员 郑景昕
3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余额宝等金融产品肯定不会取缔”。当相关新闻稿出现在网上时,余额宝的基金管理人天弘基金的官方微博即予以转发。该微博账号在差不多时间还发布了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关于余额宝的评价:“余额宝这类产品确实促进了传统金融体系和模式的改革,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而存款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看来,某些人“取缔余额宝”的想法可能要落空了。当然,如果这部分人能够看到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他们压根儿就不会产生这种想法。按照慢牛投资董事长张化桥的建议,政府不但不能取缔余额宝,而且还应该给余额宝授予“五一”劳动勋章,给“其他宝”授予“青年突击队”称号。
张化桥此语,貌似说得有些夸张,但确实点中了余额宝之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推进作用。张曾在去年说过这么一段话:“1986年,我从五道口(按: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所在地,现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所在地)毕业时的论文就是中国利率自由化的途径。而现在27年过去了,发现五道口的学生们还在用同样的标题做毕业论文。”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难由此可见。在中国人民银行等致力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部门的努力下,目前贷款利率已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只剩下存款利率上限这最后一块堡垒。大家都相信这一堡垒最终会被突破,但对于一些部门来说,这一天能晚一天到来最好就晚一天。
比如,一些投资动机很强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他们总希望利率能够低一点,再低一点。比如,银行业部门,利率管制直接给予其坐享高利差的优待,他们希望这个红利能吃久一点就久一点。
可以听一听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3月3日对媒体做出的关于余额宝的评价。他说:“余额宝的钱,用来投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存回银行,这个一圈,钱成本升高了,对实体经济没有任何意义。”马蔚华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从资金的需求方来说,永远都希望利率越低越好,但利率越低也不见得对实体经济越有意义,因为过低的利率往往对应着过度投资、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等恶果,而且压低利率势必损害存款者的利益。
实际上,这种由于利率管制造成的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间长期不对等关系,正是扭曲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政府就开始讲经济转型,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投资、增加消费,但指引投资行为的利率一直受到管制,所以调结构的目标始终未能实现,经济结构甚至还在恶化。
压低存款利率,意味着银行即便以较低的利率贷款给企业也能有利可图。因此,较低的资金成本实际上刺激了投资的扩张。另一方面,储户期望更高的存款利率,但他们没有得到,如果按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算,新世纪以来,在银行存款是越存越少。
因此,利率管制的结果:从微观上看,银行、企业等借款部门受益,而存款到银行的老百姓受损;从宏观上看,则是过度投资、无效投资、产能过剩,而消费不足。除此之外,利率管制还造成一个后果,即在管制利差存在的情况下,银行规模越做越大,表面上看挣了很多利润,实际上却过多地把各行各业的风险集中到了银行体内。
这正是当前中国金融业面对的最大潜在风险。这也是为什么银行股会跌破市净率的原因。2009年的“4万亿”投资将利率管制的负面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新增贷款一年一年快速增长,银行规模随之快速膨胀,出现了银行很赚钱却又要闹“钱荒”的怪象,这恰恰是危机的表象。
因此,中国金融安全需要医治经年累月造就的银行规模过度庞大的“巨人症”,而药引子就是利率市场化。余额宝们的出现,承担起了这个任务。它们顺着金融改革趋势并结合互联网技术,成为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市场力量。这种市场力量推进的改革,实际上要比顶层政策推进的改革更为平稳。所以,余额宝们短期内看似蚕食了银行的当期利润,实际上它们将因此限制银行的扩张速度,倒逼银行调整业务结构,摆脱“巨人症”隐患,而这对银行的长期经营是非常关键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