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钢(众禄基金研究中心)
近期,余额宝又一次成为市场热点,央视某评论员认为余额宝并没有创造价值,而是通过拉高全社会的经济成本从中渔利。尚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对还是错,一种新产品的问世总要经过各个层面投资人的考验。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还是有不少投资者缺乏全面性的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重新梳理一遍。
识骨寻踪之余额宝
余额宝横空出世已一年有余,快速的规模膨胀使其成为市场讨论的热点,使用者每天对账户内的“利息”增长感到欣慰,但是有不少人并不知道这收益究竟来源于哪里。寻根溯源地来讲,余额宝本质上仍旧只是一只货币基金,只不过披上了“Wi-Fi”信号,实际上这种产品的投资相对简单,技术含量并不高。批判余额宝的同时请诸位要想清楚,是不是捎带手地将从2003年开始就存在于市场之中的157只货币基金也批判一回,当然这无关伟大或者与阴谋。
奶酪争夺战之廉价资金
为什么“宝”类产品的出现会让银行感受到了压力?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对于从资金流动中赚取差价的银行主们来说,具备“放贷”性质的货币产品动了银行的奶酪,负债端成本面临快速上升的压力。
在政策保护下,银行享受着超过3%的息差收入,远远高于西方国家1%~1.5%的平均水平,再加上杠杠经营的模式,其暴利延续了十几年的时间。中期来看,监管层正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但银行负债成本提高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然而,携巨资到来的货币产品使得银行能够享受的廉价资金量受到了威胁,经营成本面临快速提升的压力,这也是银行不尽力推广货币基金产品的主要原因。
融资成本之转嫁博弈
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上来看,融资成本的确在上升,但这并不是由单一货币基金推动而形成的,货币产品没有义务为此负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降低融资成本也并不是解决实体经济盈利的核心道路。
不可否认的是,货币基金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国际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告诉我们,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化的初期利率都存在普遍上升的现象。具体到国内来看,利率的上升也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从实体经济的运行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资金价格上涨及产能过剩压制着企业的利润回升。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平均利润率只有5.2%左右,但债券类产品的收益率普遍超过该值,虚拟产品与实体利润的差距在拉大。
异常高企的负债率侵蚀了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降低杠杆率水平、完成不良资产的出清处置、缩减旺盛的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对实体经济融资形成的挤出效应,才是真正能够挽救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当然,从另外一个层面说,货币产品挤占的与其说是社会的融资成本,倒不如说是银行业超额利润的再分配,既然受到政府保护已然很久,那么部分地还利于民也并非伤筋动骨。
大时代之自我变革
无论是利率市场化还是余额宝货币基金的发展,都是市场主体自我选择的过程,采取所谓行政命令进行取缔既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自由市场的精神。实际上,面对“宝”类产品们,银行可能并没有更好的对抗办法,业务层面上的调整效果也只能在未来才能看出来。当然,这并不是说互联网可以取代银行,传统的金融业务仍需要银行来完成。
总的来说,货币基金的发展不是一纸简单的行政命令就可以取缔的,银行的传统金融地位也不是互联网在短期内能够颠覆的。既然有那么多的投资者从中受益,而金融机构也在思考如何留住客户,自由市场的精神能够扩散到垄断行业之内,那么大家不妨向前看,搁置争议、共同进步或许是更好的道路。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