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柯
日前,有关围剿余额宝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从金融安全到存款准备金,各种花样都出来了。实际上,各种各样的 “宝”确实是大多数购买了货币基金,按货币基金的常规收益,也就是3-4%,但由于 “宝”们导入了大量资金,基金公司让利,再加上与金融机构合作短期抵押贷款,所以收益又要比货币基金高。
退一万步说,即使余额宝的收益退到3-4%左右,也比存银行强,一年定存才3.3%,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像余额宝这种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价值,其实远非收益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改革,以互联网的基因改变人们的理财习惯,方便快捷。从这个层面看,就不能把各种各样的 “宝”一棒打死。银行看不惯互联网金融,是因为他们还依靠传统思维对待储户,认为给3.3%的一年期利息已经是够可以的了,要想收益多点就来银行买理财产品,至于活期,那就是给银行做贡献。银行的理财产品是做什么的?一样做票据业务,和货币基金干的是一回事。但是,银行自己做可以,你互联网金融要做就不可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当然,互联网金融长期维持7-8%的收益也是不现实的,现在余额宝的年化收益也只有6%左右,而且跟随市场平均资金利率水平在平稳下降。监管也是正确的,涉及到几千亿,肯定需要监管。不然出了问题很难交代。但是这一切的前提,不能是以 “余额宝们”抢了银行的生意为出发点的,至少现在从存款搬家的现状看,实情就是如此,如果 “余额宝们”是几个大银行开发出来的,肯定没人敢说半句。
但是, “余额宝们”注定不会出自于传统的银行业,因为中国的银行有政策保护的利差,躺着都赚钱,凭什么开发那么高收益的产品,钱拿给老百姓赚可能吗?中国传统银行业务的毛利率达到60%,全社会赚的钱都给了银行,银行的高管动辄都是数十万上百万的年薪,让点利给全民,有什么不可以?况且现在民间资本能撬动银行那高门槛垄断利润的,也就是这些 “宝”们了,放条生路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