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乐和杨奕们的升级版老鼠仓

2013年09月18日 09:20  南方日报 

  涉案金额巨大 作案手法隐蔽

  老鼠仓、内幕交易从来都是资本市场上的监管焦点。

  业内人士指出,老鼠仓频频爆发,暴露了公募基金存在诸多制度性缺陷。

  近期深圳的资本市场很不平静,老鼠仓案件频频爆发,先是原博时的基金经理马乐因“老鼠仓”案件被移送公安机关,接下来又是招商基金前副总杨奕因被举报建“老鼠仓”而遭调查。据悉,两起案件都由举报人检举,监管部门和公安机构在接到举报后,通常要历经半年甚至一年时间之久进行调查取证才得以破案。从作案人的作案手段和反侦探的计谋来看,马乐、杨奕们的老鼠仓和李旭利时期的老鼠仓又不一样,他们建的是“升级版”老鼠仓。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谭冰梅

  涉案原因

  1

  可能都指向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

  业内人士透露,博时基金[微博]和招商基金其实早在6月份就传出问题了。9月初,深圳市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马乐。证监局出具的有关函件和调查报告认定,博时精选交易标的股票、交易时点和数量,属于刑法规定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非公开信息。马乐作为博时精选的基金经理,不但知悉博时精选的股票、交易时点和数量,而且在投资期限内有完全的控制权。

  侦查机关通过审查涉案账户资料及博时精选基金交易指令明细、博时精选基金交易记录发现,博时精选基金与涉案账户交易股票存在趋同情况。

  博时前基金经理马乐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一案还未尘埃落定,深圳的基金圈又再爆出老鼠仓。有消息称,招商基金前副总经理、专户资产投资部总监兼投资经理杨奕被调查,现在处于审查羁押阶段。据内幕人士透露,杨奕案很可能与马乐案一样,原因同样是指向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目前该案已进入司法程序。

  消息称,杨奕事发肇始于一封揭露其涉嫌“老鼠仓”交易的匿名举报信。公告显示,2012年7月28日,招商基金正式公布杨奕以“个人原因”离任副总经理的职位。

  据招商基金发给媒体的一份说明称:2012年4月出现了一封匿名举报信,出于审慎经营、对投资者负责的原则,公司及时采取了对杨奕相关权限进行限制、强制休假等有关措施。2012年7月底,杨奕离任副总经理;2012年8月初,杨奕完成离职手续,正式离开公司。

  据内幕人士透露,对于杨奕的调查其实已经进行多时,“差不多有一年多了,现在应该是进入司法程序了。”但由于相关部门并未公开具体案情,因此该人士表示不便透露更多。

  手段隐蔽

  2

  在操作中从不留下真实身份

  基金业老鼠仓乱象由来已久。2007年,股市正处于大牛市中,老鼠仓已开始在基金业泛滥。这一年,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成为老鼠仓被查处的第一人,撕开基金业老鼠仓黑幕之一角。不久,南方基金王黎敏也被前妻举报涉嫌老鼠仓而被证监会处罚。

  据博时基金的一位前工作人员透露,那时老鼠仓已经是基金业公开的秘密。当时博时基金胆子小的同事帮着亲朋好友操作几十万的小账户,胆子大的同事刚工作两三年就能在深圳买上千万元别墅。

  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马乐10亿元老鼠仓规模再度刷新基金业内幕交易纪录。此前被称为“史上最大老鼠仓”的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的涉案规模不到3亿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招商基金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杨奕在招商原投研体系中地位较高,作为副总经理分管投资。原先杨奕主要从事固守领域投资,之后转型做社保,业绩“非常出色”。

  招商基金事后也接受了管理层多次调查,包括杨奕本人的电脑、手机和固话等设备,但风控方面并未发现有相关漏洞。

  有分析人士认为,马乐、杨奕们的作案手段总的来看跟此前的李旭利作案手段又不一样,“操作手段越来越复杂隐蔽,不愧是高智商犯罪。”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据其介绍,在马乐等新一代基金经理案件中,他们仔细研究李旭利等基金老人违规手段的漏洞,并找出一些应对的办法弥补老鼠仓的破绽。他们在建老鼠仓的时候,作案手段更高,反侦探能力也更强。

  据悉,马乐的案子前后花了半年时间才告破,而杨奕的案子其实在一年前就介入了调查,但由于杨奕案发前删掉了所有历史交易痕迹,导致侦探人员在杨奕本人的电脑、手机和固话等设备上,未发现任何风控方面的漏洞。

  而以往调查老鼠仓,办案人员往往能从涉案人的电脑、手机和固话等设备上找到蛛丝马迹,“这说明,马乐、杨奕们的老鼠仓与此前李旭利时代的老鼠仓又不一样,是升级版的老鼠仓。”知情人透露,马乐等新一代基金经理在操作中从不留下真实身份——操作的股票账户,全都是他人的名字,任何亲朋好友的账户都不用;与他人签署的合作合同,也用的是假名;在外租房、办宽带网,避免在办公室下单。

  质疑公司

  3

  “已离职”不应成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

  业内人士指出,老鼠仓频频爆发,暴露了公募基金存在诸多制度性缺陷。这意味着基金经理建老鼠仓,所在基金公司往往也难辞其咎。

  就马乐“老鼠仓”案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原博时基金经理马乐因“老鼠仓”案件已被移送公安机关。经查博时基金存在制度缺失、信息管理缺失、实质性申报机制缺失等问题。证监会决定对博时基金采取责令整改6个月的监管措施,整改期间暂停受理博时基金的新产品和新业务审批。

  对此,博时基金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公司已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核查,对内控制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了认真全面梳理,制定了针对性的后续改进措施。”据该负责人透露,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对投研人员及关键岗位人员的行为管理,进一步加强问责机制的建设及落实,提高问责的威慑力。

  而招商基金在市场曝出杨奕“老鼠仓”案的第一时间,面对社会的回应则是,该员工已于去年8月离职。除了强调杨奕已离职之外,招商基金对杨奕具体涉案细节及对投资者的影响只字未提。

  招商基金的这种“讳莫如深”的回应态度立即招致众多投资人的不满。一位资深的投资人表示,已离职的说法涉嫌推卸责任。因为就算离职,但他建老鼠仓的时候是在任职期间干的事,这个重要事实不能抹杀。离职是案发后被迫的行为,并不代表他建老鼠仓与基金公司没有任何关系。

  基金持有人杨先生告诉记者,“我更关心的是建老鼠仓的基金经理给我带来多大损失,我能否获得补偿,通过什么方式或途径获得补偿,而这些恰恰是基金公司讳莫如深的话题,这样的回复对投资人来说,是相当不负责任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表示。“实际上只要该基金经理是在该基金公司出事,就说明公司的风控存在严重漏洞,基金公司就应积极自查、反省与考虑补偿机制。基金公司如果宣称对基金经理建老鼠仓不知情,会让人觉得这家基金公司的问题更可怕,不仅风控存在问题,连自查能力都缺乏。”

  记者手记

  制度缺陷 监管不力

  打击内幕交易须破两大难题

  近日,深圳的资本市场出现了好几起引起监管层和全国投资者关注的案件。博时基金的马乐建老鼠仓,作案手段之高,反侦探的计谋之深,一时间街头巷议,热论纷纷。几乎就在同时,又爆出深交所中小板公司前专管员李洪弢涉嫌内幕交易的事,“前女友”告“前监管员”,引起众多关注。马乐和李洪弢的案子还未了,近几日又闹出招商基金的杨奕建老鼠仓的丑闻。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老鼠仓也好,内幕交易也好,其实质都是窃贼行为,其后果是肥了少数硕鼠,绝大多数普通投资人的资产却被无情吞噬。

  其实,业内人士都明白,有巨大利益的地方就一定有人冒险犯罪。国内外的很多案例都证明内幕交易能带来高额回报。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发现,内部交易多表现为逆市交易者,其交易行为传递了股价高估或低估的信号。比如,大股东的增持和减持往往会带来股票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另外,内部人把即将公告的公司信息进行交易也属于内部交易。

  老鼠仓、内幕交易从来都是资本市场上的监管焦点。不管是在监管严格的英美还是在监管相对不那么严格的新兴市场,老鼠仓、内幕交易都是存在的,当然在新兴市场更普遍。内部交易也是我国证券监管的重点。按照我国《证券法》第74条的规定,内幕信息知情人(即内部人)包括: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量在5%以上的大股东以及其他能够获得内幕信息的主体。

  按我国法律对于内幕交易处罚的规定,自然人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此外,从行业自律角度出发,内幕交易还会受到市场禁入的处罚。比如最近光大证券被认定为内幕交易,除了罚没收入之外,四名责任人还被罚终身市场禁入。

  按说,这样的处罚力度并不轻,但证券行业老鼠仓、内幕交易却屡禁不止,我们相关制度的设计与监管是否存在漏洞?

  记者调查了解到,老鼠仓、内幕交易屡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高额回报,还在于监管的不完备或者说监管不力。在市场监管不完全有效的情况下,内幕信息的持有者如果自律不严,产生了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以获得高额回报的冲动,这时监管和法律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功能。但遗憾的是,由于相关立法的缺陷以及监管不力,往往使得这类案件无法通过即时的监控得到确认,违规和犯罪都难以得到有力的惩治。

  中央财大金融系副教授王汀汀指出,从此前曝光的很多内幕交易案件来看,基本都源于知情人举报,监管部门主动查处的案例并不多见。“这事实上降低了内幕交易被处罚的概率。”王汀汀这样告诉记者。

  一方面,内幕交易会带来巨额回报;另一方面,监管不完备,加之相关法律存在缺陷,导致打击老鼠仓、内幕交易缺乏力度和广度。在这样的背景下,老鼠仓、内幕交易为何如此频发就不难解释了。

  只有真正建立起健全的法规制度、完善的市场监管、从业人士较强的自律精神,这个充满无限诱惑和利益驱动的资本市场才会最终走向理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纽约警察逮捕乱穿马路华裔老人致其重伤
  • 体育澳网-李娜5年内4进4强 NBA火箭灭开拓者
  • 娱乐春晚第二场联排 苏菲玛索刘欢替身走台
  • 财经28省份GDP总量据估算已超全国两万亿
  • 科技4G资费香港比内地便宜一半
  • 博客土摩托: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性爱大师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初二男生用学费送女生5000元手机惹议
  • 钮文新:中国市场利率为何大起大落
  • 林园:说我会爆仓的人一定不了解我
  • 安邦智库:中国经济增长太快不是好事
  • 金岩石:前海特区如何成就明日传奇
  • 张庭宾:中国经济又添向下压力
  • 洪平凡:区域贸易协定与国贸格局变化
  • 西向东:不要幻想幸福的三世同堂
  • 姚树洁:成都的哥为活着而开车
  • 叶檀:2014年A股市场展望
  • 陈季冰:央行与货币政策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