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跌宕十五年
作者:新金融记者 游敏常 智梦寻
15周岁,中国基金业年已及笄。
一场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在16年前给了中国基金以生的契机。尽管危机对亚洲经济造成重创,但却助“始作俑者”索罗斯及其量子基金一战成名,“建立中国自己的基金产业”由此升级为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一年后,中国资本市场步入“基金元年”。
5年前,由华尔街蔓延开来的金融海啸又催生了中国基金业全面升级的良机。尽管危机吸引“空军”大举压境,终结了基金“粗放发展的春天”,但却成就基金业在非公募领域的大发展。
如今熊市阴霾未散,全球经济再次面对“不确定性”的考验,新一轮危机似乎一触即发,基金行业能否握紧时代的机遇,再度发力?此时此刻,基金业以其亲身历程诠说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现实困境,正试图以独有的方式重构金融的力量。
回望成长历程,用“缔造神话”来形容中国基金业的成长并不为过——最初五年内成功挑战千亿元规模后,行业继续用下一个五年跨越了万亿目标,公募基金的销售甚至缔造过万人空巷、一基难求的场面……15年过去,基金行业凭借其行动力,将“阳春白雪”的基金产品送进了千家万户,打造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大众理财工具”。
靠天吃饭
1998年是中国基金业元年。
那一年初春,国泰基金[微博]和南方基金于3月在浦东江畔和南海之边先行挂牌;当年4月,范勇宏率领王亚伟、滕天明等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旧部在京创立华夏基金[微博]。从此,京广沪三地基金公司鼎足之势初成。
公司挂牌后,基金业的探路者迅速“出招”。由国泰基金、南方基金分别发起成立的基金金泰、基金开元成为首批封闭式基金。相比之下,华夏麾下的首只基金——基金兴华虽然稍晚了一个月上市,但它却缔造了中国基金业发展史上的另一项传奇——凭借平均年化18.5%的收益率,直追“股神”巴菲特的纪录,成为史上最赚钱的基金。当然,此乃后话。
“最早时候的老基金被大部分投资者当作股票来炒,因为当时的投资品种比较少,而且基金的绝对价格较低,投资者根本就不管基金净值,那个时候基金交易价格在短期内翻番也不算稀奇。”某基金业人士回忆道。
初闯资本市场的头三年,基金公司的主打产品均为封闭式股票型基金,直到2001年,华安基金[微博]发起成立国内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开放式基金时代才宣告开启。
“开放式基金带动了中国基金行业波澜壮阔的10年发展。”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对首只开放式基金的诞生满是溢美之词,“相较于封闭式基金时代,开放式基金的到来,几乎使每一家基金公司的资产规模增长了70%以上。”
其实华安创新一面世便引发了中国基金史上首波抢购热潮。据时任华安创新基金经理的尚志民回忆,当年基金在上海首发时场面之热烈,甚至出动了警力来维护秩序。他本以为这样的盛况不会再有,没想到抢购狂潮于2007年重临,且疯狂更甚当年。
从无到有,然后扩大到千亿规模,中国基金业总共花费了五个春秋。截至2002年年底,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已经增至1206.73亿元,基金数量则增加至71只。彼时,很多人不会料到,下一个五年,基金规模便跃升至万亿平台。
自前一年成功筑底后,2006年在多重利好的襄助下,A股正式吹响了反弹的号角,沪指全年暴涨130.43%,不期而至的大牛市令基金净值快速飙升,李学文掌舵的景顺长城内需增长以182.22%的净值增长率摘取了当年股基桂冠。当年年底,公募基金的总规模已攀升至8565亿元。
迈入2007年后,沪指从2075点起步,挥师北上,一路所向披靡。即便2007年5月30日夜间,国家税务总局突然宣布调高股票印花税,也未能阻止“疯牛”前进的步伐。
乘着股指疯长的势头,基金销售再现万人空巷的局面,新基金成立规模屡破纪录,上投摩根内需一天的申购金额便达到900亿元,堪称空前绝后。老基金的持续影响同样疯狂,各大基金公司以大比例分红和拆分为噱头,趁势将基金规模扩大几倍乃至几十倍。当年,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急速膨胀至3.28万亿元。但激进的营销手段也为行业发展埋下隐患。
初露峥嵘
在公募资产管理业务取得长足进展之余,基金在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特定客户资产等非公募业务领域也显露锋芒。
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基金非公募业务规模为8273.72亿元,占行业资产管理总规模的22.84%,其中嘉实、博时、南方、华夏、鹏华等5家公司去年年底的规模均突破500亿元,嘉实基金甚至直逼千亿水平。
“资历”最深的社保基金目前是非公募业务的最大支柱。经过2002年、2004年和2010年三次遴选后,共有16家基金公司成功获得社保基金管理资格。截至2012年年底,它们管理的社保基金规模为3696亿元,占全行业非公业务的48.56%。
鹏华、嘉实、南方等3家公司以绝对优势领衔这支社保基金管理队伍,管理规模分别为686亿元、571亿元和469亿元。
社保基金“落地”两年后,企业年金也伸出了橄榄枝。截至2012年年底,12家获得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基金公司掌握了1862.92亿元企业年金资产,占市场规模的38.64%,在基金非公业务中的占比也达到25%。
除了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以外,2009年8月正式开闸的基金专户理财也是近年开辟的盈利新阵地,截至2012年年底,基金专户规模共1923亿元,中银基金以459.23亿元独占魁首。
业内人士认为,非公募业务近年发展迅猛是情理中事。“公募基金的数量越来越多,银行渠道变得非常拥堵,公募产品的发行已经很难再现往年的繁荣,未来公募业务的毛利率将渐趋下滑。”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谈道。他表示,基金公司唯有在专户、社保等非公募领域发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成本投入较低是非公募业务的重要优势。
鉴于公募战场厮杀激烈,部分次新基金公司早早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战略,选择以专户(即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该类产品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以及高端个人投资者,类似于私募基金)作为突破口。比如去年先后成立的红塔红土基金和英大基金公司。这两家公司对公募业务按兵不动,却对专户业务频频发力。截至2012年年底,两家公司的非公募业务规模分别为40.89亿元和21.3亿元。
在专户上发力最猛的当属2011年成立的财通基金[微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其累计发行了42单专户产品,总规模达34亿元,囊括了主动管理型、创新型的商品期货以及引入量化对冲的定增等多种产品。相形见绌的是,公司一季度末仅有4只公募基金,规模总额为27.82亿元。
公募业务脚步逐渐放缓之际,非公募业务却迎来崭新天地。2012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广东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1000亿元,地方社保基金打响了入市的第一枪。
随着中国老龄化日益加剧,地方养老金入市将是大势所趋。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29818亿元,如此巨额的资产对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块诱人至极的蛋糕。
企业年金的发展潜力也不亚于社保基金。“当前企业年金这一块蛋糕其实很小,中国的老龄化、市场的竞争格局、国外的借鉴及有一半没做企业年金的央企,再加上许多的地方企业,这个业务会是基金行业或者资产管理行业的一块重要的资产。”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何树方指出。
4月2日,历经近一年的征求意见和讨论,人社部同时发布《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和《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份文件在扩大企业年金投资范围的同时,还允许投资管理人后端设立集合账户。年金市场的变局已经开启,基金能否切分到更大的蛋糕令人关注。
“乖孩子”的养成
经历了资本市场十五年的风雨洗礼后,基金业不但体量有了长足发展,治理也日益完善,成为众多机构中“乖孩子”的代表,其信息披露之详尽与及时,风控制度之严格,远非其他机构能比肩。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微博]副总经理秦红曾明言,风险的控制、内部运行的监管是基金业在过去积累下来的最重要的品牌资产。
然而成长的岁月里,“乖孩子”也有过叛逆的光阴。2000年10月,《财经》杂志发表了封面调查文章《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撕去了基金光鲜亮丽的外衣。原来成立之初被管理层寄予厚望的基金,早在不经意间成为股市的不稳定力量。
这跟当时股市的大环境难脱干系。自国内股市设立以来,长期被形形色色的庄家操纵,“无股不庄”可谓当时A股的最佳写照。《基金黑幕》恰恰揭露了基金类同于庄家的违法违规操作手段,包括对倒、对敲、关联交易、内部交易、高位接货等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章发表以后,文中点名批评的大成、长盛、华安、华夏、国泰、南方、博时、富国、鹏华、嘉实等10家基金管理公司马上发表联合声明,斥责报道有失偏颇,坚称“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是国内监管最严格、制度最完善、透明度最高的投资机构之一”。其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媒体上公开对基金黑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直言中国股市与赌场无异。
2001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指出8家基金公司存在的问题,基金黑幕事件暂时告一段落。同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引入了“好人举手”制度,要求设立基金公司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先决定举手做好人,对自己的证券投资交易行为负责;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基金公会成立,基金宣布进入自律发展的新时期。2004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颁布实施,基金业朝向更为规范的道路发展。
基金黑幕以后,所有基金公司均致力于成为“乖孩子”的表率,再未出现大规模的违规事件,唯“老鼠仓”时有发生。2007年以来,上投摩根唐建、南方基金王黎敏等逾10位基金经理因涉案“老鼠仓”遭判罚。而在近日的债市扫黑风暴中,易方达基金[微博]的马喜德也被牵涉到“老鼠仓”案件中。
在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江赛春[微博]看来,虽然公众瞩目的“老鼠仓”大多暴露在基金行业,但基金业已经是证券业中最透明、最严格的行业。“加大内幕交易监管和打击力度应该在证券市场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进行,否则只会让‘老鼠仓’转入其他更隐蔽的幕后。”他直言不讳地指出。
无论现实困境如何,中国的基金行业已然凭借其15年的发展积淀和难以企及的专业投研能力,在群雄逐鹿的中国金融市场中“杀”出一方城池。在中国资本的竞技场上,谁也无法忽视基金的力量。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