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行业,就是一群人组建一个团队给另外一群人理财,人在基金公司中是绝对核心。作为人才流动性极高的一个行业,2012年的基金人事,不得不说的是,越来越多的80后基金经理登上了资本市场的前沿舞台,而高达20%的基金公司总经理却离开了。
铁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工作人员。在这个行业内,人来人往,今年尤甚。
/ 下了 /
13位总经理挂靴而去
进入12月,基金公司总经理离职潮依然在延续。12月7日,信达澳银基金发布公告,公司总经理王重昆[微博]因个人原因已于12月5日离职,董事长何加武将代任公司总经理职务。
这已经是今年第13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离职了。13名已离职的公司总经理,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比例,按照目前业内70家出头的基金公司数目,今年已离职的公司老总的比例约占到行业总任职人数的近20%。上一个十年中任职的行业前五大公司中,已有3位在近两年中更换总经理,包括行业龙头老大华夏基金[微博]范勇宏、博时基金[微博]的行业人望颇重的肖风和易方达基金[微博]的低调的叶俊英。
在离职的总经理中,既有上述资产管理规模靠前的公司领头人,更多的是资产管理规模靠后的、新成立的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如长安基金的曹阳、方正富邦的宋宜农、万家基金的杨峰、国金通用的王文博、浦银安盛的钱华、东方基金的单宇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公司有大公司的烦恼、小公司有小公司的难处,在股市持续低迷的2012年,基金公司老总们过得有点“惊心动魄”。
当然,说起老总们离职的原因,有来自股东方的压力,股东对于利润的追求在基金公司老总看来是“永无止尽”,回报要求年年加码,让老总们肩上“压力山大”,若总经理和大股东之间在发展、经营理念上不一致,则更是加大了摩擦。第二是基金行业本身体制的问题,市场普遍关注的基金公司管理层及员工激励机制的缺失,便是导致近年来基金业部分高端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此外,公司团队内纷争不断、缺乏稳定性,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改变、对行业前景的迷茫等,都是基金公司高层连连出走的原因之一。
/ 上了 /
大批80后基金经理登台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在基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人们”选择离去时,虽然目前基金经理以70后为主,但走入前台、做得“风生水起”的当属80后的基金经理们了。
他们大都“系出名门”。几乎都是名校毕业,几乎都是硕士或者博士,几乎都是毕业就进基金公司工作,从行业研究员做起,一步步到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如汇添富的齐东超、银河基金[微博]的成胜是清华大学硕士,万家基金的邹昱为复旦[微博]硕士,东方基金的王丹丹为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金融学硕士,银华基金的倪明为厦大金融系博士,还有汇丰晋信基金[微博]的钟小婧,是英国诺丁汉大学金融与投资学硕士。
当很多80后还没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基金行业内坚定地扎根了。80后基金经理最早上岗是出现在2009年,当时的汇添富基金的齐东超只有29岁。
公布年龄的基金经理中,80后的就有十多位,而在基金圈内,80后的基金经理远远不止这个数。在2012年,他们已然是公司挑大梁的了。1981年出生的张胜记硕士毕业后加入易方达基金,2010年就成为易方达上证中盘ETF及其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2011年又接管了易方达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基金,今年8月他又成为易方达恒生国企等四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一个人管8只基金。银河基金的张矛也管理了6只基金,博时的皮敏管理4只基金。他们管理的基金种类也各不相同,如齐东超管理股票型基金,张胜记管理指数基金,钟小婧管理债券基金,邹昱、王丹丹管理货币市场基金。
从他们管理产品的业绩来说,部分已经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在今年的市场中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当然,还有不少人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牛熊市,投资仍不成熟,业绩落在了同类基金的后面。
截至本周四,今年业绩居前的有:邹昱管理的万家添利分级基金今年收益16.46%,位列229只同类基金的第2名;张矛管理的银河收益,目前收益为6.69%,在178只同类基金中排第6位;吴印管理的万家精选,位列431只股票型基金的第16位;齐东超管理的汇添富民营活力基金,今年排名是431只股票基金中的第38位。此外,博时平衡配置基金位列同类基金的前1/3,李晓铭管理的富国天源平衡位列同类基金的前1/2。
记者 黄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