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的转型之路-25年间美国十大基金公司的风雨历程
Morningstar晨星(中国)研究中心 张洁
业绩不佳、人才流动、基民损失…近几年,似乎国内于基金相关的话题和言论总是充满了这些负面的字眼;如果让投资者来历数基金投资的各种“罪状”,可能几页纸都不够写。在股市不给力、发展陷瓶颈的现状下,不仅监管层频开药方,不少基金公司也在探索出路。鉴于此,不如让我们以史为镜,简要回顾和分析美国十大基金公司25年中的转变历程,以此抛砖引玉。
美国基金行业至今已逾百年,在市场的起起落落之中,美国的基金业也历经了数次繁荣和萧条。在历史的浪潮中,有些基金公司乘风破浪,有些基金公司奋起直追,当然也有基金公司不幸死在沙滩上。图表一就列举了美国相隔25年十大基金公司的排名情况。
图表一:美国资产规模前十大基金公司(1986和2011)
资产规模排名 | 1986 | 2011 |
1 | Merrill lynch | Vanguard |
2 | Fidelity | Fidelity |
3 | Federated | American Funds |
4 | Dreyfus | BlackRock/iShares |
5 | Franklin | PIMCO |
6 | Dean Witter | JP Morgan |
7 | Kemper | Franklin Templeton |
8 | Putnam | Federated |
9 | Pru-Bache | T. Rowe Price |
10 | EF Hutton | 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 |
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
在1986年,美国前十大基金公司中可能有近一半名称让人不免觉得陌生和茫然。在25年之后,能够依旧保持在前十大的基金公司只有富达(Fidelity)、Federated和富兰克林(Franklin)三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其实只有两家(Franklin后来收购了 Templeton 建立了FranklinTempleton)。可见想要长期保持行业领头羊的位置并非易事,并且由于基金业是建立和金融市场以及优秀人才不断竞争的基础上,想要成为行业的常青树比其他行业往往更难。因此我们回顾一下25年当中美国十大基金公司的风雨历程。
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2011年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先锋(Vanguard)、贝莱德安硕(BlackRock/iShares)和太平洋投资管理(PIMCO)都可谓是后起之秀。从公司成立的时间来看,这三家也仅有20-30年的历史。是什么促使他们成长的如此迅速呢?不难发现,这三家基金公司都具有特色产品和鲜明的品牌。先锋公司是以指数基金而闻名的基金公司。不仅指数创新总是走在行业的前列,并且长期致力于降低费率,该公司在2011年产品费率又得到了全线下调。安硕系列一直以其ETF产品著称,贝莱德在收购了安硕之后一跃成为ETF市场的龙头老大,占领市场主导权。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则是全球最大也是最出名的债券型基金管理公司。鲜明的品牌和优质的产品,使得这几家公司的产品成为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上的首选。当然近年来,被动投资和债券类基金的需求激增也为这三家公司的壮大提供了契机。
前浪死在沙滩上
在1986年资产规模位于前十的基金公司中,不少公司都从事经纪业务,也因此拥有强大的销售渠道。而在随后的数年中,大型银行也加入到这场竞争中。相较而言,银行的渠道和客户更为广放也更坚固。那段期间,美国基金业界有不少人不仅认为银行系基金公司会主导行业,并且认为如果没有强大的销售渠道,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这种状况是不是颇类似国内目前基金业的现状?五大银行把持80%以上托管渠道,也因此使得银行系基金公司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当我们觉得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坚不可摧的时候,历史往往告诫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妨对比2011年的排名,不仅经纪公司系没有在长跑中胜出,银行系也没有在长跑中胜出。可见以销售为导向的基金公司在市场的浪潮中往往容易死在沙滩上,以优秀的产品为导向的公司往往容易在长期中胜出。
何为优秀的产品呢?是不是追逐市场热点的投资就是好的产品呢?就能得到时间的认可和眷顾呢?再一次,历史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在上世纪90年后期美国科技业兴盛的阶段,不少基金公司推出互联网基金。在那一阶段,如果一个基金公司不发行互联网基金不仅是看看大把钱财白白流入别人口袋,并且还会有种落伍的感觉。但随着不久互联网泡沫的爆发,互联网基金业遭遇重创。事实上几乎25年后规模跌出前25名的基金公司都曾发行过互联网基金;而在2011年位居前十的后起之秀中却没有一家发行过互联网基金。由此可见,失败者往往追逐短期利益,而成功者则往往把投资者放在首位;失败者注重营销,成功者看中责任信托。
常胜将军的转型之路
虽说常胜将军不易当,但依旧有富达(Fidelity)、Federated和富兰克林坦伯顿(FranklinTempleton)三家公司在历经风雨之后仍处在第一集团。其中Federated一直并未在股票和债券类产品中确立市场领导者地位,但在竞争力相对较小的货币基金市场上,该公司一直维持了较大的竞争优势和领军地位。
相比之下富达和富兰克林坦伯顿的常胜将军之路显得更有启发性和相似性。这两家公司均在时间洗礼下建立了完整的产品线,也都以创新和投资者之上的投资理念而闻名,并在挑战的市场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25年之前,富达尚处于依靠在报纸上发布广告的方式来销售基金,并且通常对基金收取2%-3%的管理费用于补贴广告费用。那时的富达基本上是以彼得·林奇(Peter Lynch)和其掌管的麦哲伦(Magellan)基金为代表的股票型基金而享誉投资者。那时的富达业务相对单一,既无投资顾问业务,退休市场的业务也刚刚涉足。而如今富达产品线完整,并且也提供全方位的投资服务,是航母型的资产管理公司。今时今日,富达旗下债券类产品也已树立起自己的口碑。更重要是富达还完成了旗下产品对于美国养老金市场的渗透,几乎在美国各种养老金账户的投资组合中,不论公立还是私立的,富达基金都在其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养老金市场也成为富达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在产品创新方面,富达也曾开创性的增加了货币基金的支付功能,不仅一举带领公司走出上世纪70年代末低谷,同时也带动了货币市场基金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富达也致力于降低管理费用,造福于投资者,旗下基金产品的平均费率仅为0.21%。同时,富达公司也不断提升投资者服务质量,先后推出了免费的咨询服务电话和全美电子化服务,成为第一个提供基金每小时净值和提供T+0交易的基金公司,重视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
富兰克林则是为数不多通过兼并来完善产品线并达到强强联合的。早期的富兰克林公司主要专注在投资美国国债和市政债上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之后该公司经过两次成功的战略性兼并树立了如今以美国市场、全球视野和长期价值投资三条风格鲜明的产品线。该公司先是通过兼并以全球投资的先驱者和领导者著称的坦伯顿公司建立了股票投资,尤其是全球投资的强势地位。之后又收购了价值投资路线互惠系列(Mutual Series)专注寻找被低估的股票和问题证券(distressedsecurities)的投资以及套利机会。虽然是通过并购的方式完成公司的快速成长,但该公司在兼并和收购对象的选取上的确慧眼独具。公司的两次并购分别是1992年和1996年,在人人为科技业疯狂的年代,该公司并未选取以投资科技股为主导的基金公司急于分享利润,而是选择了风格鲜明并且独特的坦伯顿和互惠系列。更值得称道的是,该公司在兼并之后也颇为开明,并未通过人事和组织结构的大整合使得一切按照富兰克林模式运营。相反,该公司在人事、产品和办公地点上都赋予并购对象充分的独立性,从而最终形成公司三个相对独立却又旗帜鲜明的产品线。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由此可见,想要在竞争中保持前列,公司首先要具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能够在市场的演变中持续不懈的优化产品和完善服务。成功之路并无标准,转型之路也并无定数。但归根结底,成功的基金公司无一不以投资者的长期利益为导向;而失败者往往过分追逐眼前利益。任何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妄图凭借一时优势就可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美国行业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可能更多的在于,基金公司需意识到任何渠道和营销上的优势都不可能持续,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与时俱进的产品和投资者的信赖才是成为行业强者的制胜法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