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资本市场开放之旅:港股ETF五年破题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2日 02:05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贾华斐

  在业内人士看来,港股ETF筹备5年的历程,其最大的难点并非是技术。这是国内资本市场逐步走向开放的一个缩影。

  2007年,基金行业经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当时首批QDII开始出海,并受到投资者的热捧。在那个阶段,监管层已经开始设想跨境ETF的问题。2009年,证监会正式立项跨境ETF项目,并上报国务院。之后,2011年底,港股ETF就已基本设计完成并再次上报国务院,之后被要求加入外币申赎功能。直至今年6月29日,港股ETF才最终获批。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透露,2007年,A股市值已进入全球前十,但监管层认为,市场的发展深度和功能均不够健全,其主要表现包括市场里公司数量不多、机构投资者不足,只能依靠单向买多盈利。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层确定了要推出国际板。跨境ETF基金是这一思路的组成部分:以被动型指数基金的形式,让投资者有机会购买到国际成熟市场里的优质品种。

  之后,受到境外市场表现和金融危机的影响,QDII出海的历程并不顺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境ETF的推出。直到2009年,港股ETF正式立项,才开始步入实质性的研发阶段。2011年至今,有了较为实质性的突破。

  去年以来,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监管层针对香港等境外市场的政策举措不断,RQFII正式获批,且额度不断增加。外管局额度审批速度加快。

  此次港股ETF的获批也体现了监管层的态度。由于港股ETF是QDII框架下的产品,发行需要使用华夏与易方达的QDII额度。证监会相关人士曾表示,基金公司如果有需要,证监会会及时与外管局沟通相关额度事宜,其审批流程也将加快。

  此外,尽管规模上并没有明显的突破,但基金行业发行的QDII产品数量也不断增多。在经历了2009年仅有1只QDII产品发行的低谷之后,2010年和2011年,行业共发行了19只和22只QDII产品,今年以来也已有8只产品成立。其中,有不少基金的投资标的都包括了香港市场。

  尽管目前很多A+H上市的公司港股的估值和价格均低于A股,但对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而言,港股市场依旧有其吸引人的地方。

  截至2012年5月底,港交所挂牌上市公司总市值2.32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六,2009年起,港交所IPO融资额连续3年高居全球各大交易所之首。由于上市规则的不同,港交所里还有不少并没有在内地发行A股的高成长性内地企业。

  更重要的是,在很多市场人士看来,香港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这使得他们在公司定价等问题上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发行以及上市后的估值,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市场泡沫较低。与内地市场“牛短熊长”的格局不同,香港市场往往在较长时间保持“慢牛”行情,其市场格局更符合如社保基金这样追求稳健的机构投资者的价值判断。

  据了解,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确实表现出了对港股ETF的兴趣。

  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投资价值之外,香港市场中的券商提供的一些更优质的服务也将给业内同行带来借鉴。

分享到: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