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可行的方法,实际上这个行业在自觉不自觉地用估值的办法在解决它。别人会说为什么基金行业的工资就比别人高啊?实际上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这样会不会造成公司人员不稳定?
肖风:这倒不会,虽然没有签具体合同,但这是心理契约,股东会考虑到员工走带来的损失,如果显著不公平,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改变行业已经形成的平衡。股权没法给,给高工资相当于把未来的股权用现金流给提现了。
继任人选 从外部找可能性更大
现在是从内部找人,还是从外部?
肖风:从外部找的可能性更大一点,但没这么快,还在选择当中,选择范围超出基金圈,甚至超出证券圈。具体的候选人也有了,但最后的结果未定,外部的概率更大一些。
在管理岗位上
你不可能做一辈子
肖风:到了这个节点,是选择继续做总经理,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我给公司全体员工发的信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主政博时13年了,在许许多多奉献与建树之外,也有点点局限与缺陷留了下来。”接下来的管理者肯定有自己的局限,但换一个角度,不会和我重叠,会在我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
当然最后谁也得走,新人还会再来接,这是必然规律。所谓激流勇退,就是在你还没被人讨厌的时候离开。
听说您离开一线,心情很复杂……
肖风:从心底来说,我也想试验一下,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怎么非常顺当地把公司交接给别人,而不发生大的波动。从创办一家企业再到把一家企业交出去,我就完整了,一个环就做圆了。
企业一线管理者的传承是很重要的,有一家美国的金融业同行对领导人的培养很值得思考,他们很注重接班人的培养,为选定的接班候选人专门聘请领导力教练进行培训,教练是从外部聘请的。通常会有几名候选人,如果后续没通过审查,你就被淘汰了。
你建议基金经理要长期做下去,但你自己却选择了离开?
肖风:在国外,专业岗位可以做很长时间,比如基金经理、交易员可以做一辈子。但在管理岗位上,你不可能做一辈子,做一辈子公司就肯定给你做垮了。那是肯定的,这是个规律问题。
也许出了某一个很圣明的人,可以不把公司做垮,还做得好,但这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管是管理国家还是管理企业。
美国为什么4年要选举一次总统,最多只能干两届呢?克林顿干了两届,第三届也许他能干得比布什好,但制度不能容许这样。不能因为你这个例外,把制度破坏了,要用制度来限制例外的发生。也许肖风再管下去对博时也是最优的选择,但这也是例外,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干太长时间对公司并不利。
高盛的CEO和董事长干7、8年要不就去做财长,要不就离开,做了财长不可能回来再做董事长,因为后面的接班人上来了。这样才能保证新鲜血液,创造性始终在那儿,而且没有惰性,百年老店都是这样起来的。
公募基金靠流程管理
私募基金靠个人绝活
索罗斯最近的退休事件您如何看?
肖风:索罗斯年纪也大了,美国对对冲基金的监管也更严了,而且他也很累,自从他自己不直接管投资之后,首席投资官走马灯似的换了几次。
对冲基金大部分都是自己的钱,想做一百年,那就不是对冲基金了,那就是公募基金,可以工业化生产了。
如果索罗斯也能工业化生产,一代传一代,他就不是神仙了,神仙就是个人能力很强,玩完了就走人收摊子。私募基金基本上没有传承之说,你有本领就一直干,干不动了就结束,谁能还培养出一个索罗斯来呢?
为什么公募和私募基金不一样?
肖风:公募基金类似于工业化生产,就是靠流程管理,个人起的作用不是太大,这样才能流传。私募基金靠的是个人能力,你有一个绝招,你用这一个绝招,但用完了没法传给别人。所有美国的对冲基金,都是有一个人特别厉害,自己去创办一个私募基金,但不可能传给第二个人。
公募基金彼此会不会很相似?
肖风:公募基金类似于工业化生产,但具体内容会有不同,投资方法也有很多种,但大的规律就是按科学的方法做投资,可以不断重复。
私募基金不是管理的问题,不需要很详细的管理过程,他就需要有一个人,每天用鼻子闻一闻,该买了;闭着眼睛想一想,该卖了,不需要复杂的流程。像索罗斯、鲍尔森,都有一方面特别突出,个性很强,看法独特。因此,在一个大的金融机构里面,他们肯定要发生冲突,只好出去自己创业。
是否最好的基金经理应该去做私募?
肖风:在美国很少有公募的基金经理离职去做私募的,做私募的一般是大银行的交易员或者从事自营业务的居多。公募基金经理的业务模式,不大可能训练出来像鲍尔森那样的人。你在公募体系下训练10年,就成不了鲍尔森了,公募基金就是按部就班,按照流程来做事情。所以,公募是公募,私募是私募,他们的收费结构也不一样。
中国基金行业还在成长期
现在公募基金看起来似乎只生不死?
肖风:我们的蛋糕还是在扩大当中,欧洲整个金融资产已经熟透了,以前是熟了,现在是熟透了,那就得缩。我们毕竟还在成长期,所以目前看不到基金死掉的。
您怎么看待基金公司高收入和制度红利,就是行业准入之间的关系?
肖风:全世界都有行业准入,不止基金业,即使是美国开放后也不是个个都去搞基金,没进来的人也面临机会成本的问题,然后60家基金公司也不是个个都赚钱的。
基金行业还没有到制度红利这个份上,只是说不赚钱的公司也得维持高薪,这是来自行业内部的竞争,不给的公司就人才流失,所以只好咬着牙给。
基金业往前走,要克服哪些障碍?
肖风:基金业的规模在2007年有3万多亿,现在基本上还有3万亿。公募基金就算是净值减到2万多亿,但实际规模还有3万亿,因为专户的增加、机构、养老金的钱在增加。从6000点回到3000点之后还有3万亿,实际上份额是在增长的。
博时也一样,只是结构在变化。从主要是零售,变成现在有40%是机构的钱,相比市场指数来说,基金规模下滑得不算太厉害,还可以的。
银行要价是市场形成的
你怎么看银行渠道的费用大幅提高?
肖风:基本上价格高低可以说是市场形成的。我当然希望银行收费少一点,但这个价格毕竟是市场形成的。
渠道费用是所有基金公司和银行集体讨价还价的结果,谁来都这个价,不能说完全不对,我是觉得高,但是不能说不对。就好像基金公司的门槛也被政府抬高了,被市场抬高了。当初1个亿没花到2000万就盈利,现在投资两个亿还得考虑再追加。这个局面不是政府造成的,也不是管制造成的,是市场形成的。市场形成的结果是均衡的,两边都有道理。
连续20年都不错
你才能叫投资大师
肖风:中国基金业20周年,一定会有人问中国的投资大师在哪里?一定会有人问,基金业谁投资做得好?
很可惜,基金经理大部分几年跳一次,或者跳出去了或者去管理其他基金。20年后,你怎么系统地去说明你的方法、理念、业绩的匹配?我去年对三个管投资的副总说,你们绝对不要放弃自己所管的基金,你们已经管了6、7年,长期绩效都不错,短期某一年可能不一定好,但5年以上的绩效都不错,你们应该努力去管20年。
在一个组合上,你每年重复做,做了20年还是不错,才能叫投资大师。如果真的能管一个组合超过15年,你就能写书了,告诉人们在中国怎么做投资。中国有几百个基金经理,没有几个基金经理有这个条件,因为他们管的组合早就换了三四次了,我觉得真是很可惜,说实话,5年后谁还记得肖风是博时的总经理啊?你真是连续管20年,业绩还不错,然后出一本书,教投资的大学教授一定会告诉学生这是必读书。
许多优秀的基金经理最后往往去做高管,这个行业难道还是学而优则仕?
肖风:可以做高管,但一定还要坚守基金经理的角色。基金经理不管理组合是典型的中国官僚体制下的想法,许多人觉得弄个官这辈子才算成功。
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管一只基金20年而且业绩不错,他一定是中国的投资大师,没有人可以拿着一个20年的一致性的数据来讲话,只有你。别人要挑战你,也得拿15年的数据来啊。
是否应该用行政职务来奖励优秀人才?
肖风:考虑到中国的现实状况,你出去拜访某个上市公司,说是公司副总来了,那人家派出来见你的人就不同了。这是现实,所以要给好基金经理这样一个承认。
要让聪明人有权力作决策
肖风:博时的企业价值观是:客户导向、专精卓越、合作兼容、责任担当。客户导向大家都好理解,后面三句是成为一个合格博时人的标准。不要天天搞办公室政治,要合作兼容,每个人都有个性,要尊重别人的个性、观点,合作同时要兼容。博时每个人的个性都比较明显。什么叫专精卓越,你得自己有本事,每个人有不同的本事,这么多有本事的人在一起,每个人都要尊重对方。
如何让每个人能充分发挥创造性?
肖风:合作兼容,兼容就是不同的人可以在一起;最后叫责任担当,每个人做的决定自己担当责任,不往上推也不往下推,充分授权,自主管理,责任自负。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尊重,做完决定自己承担责任就行,这是博时为人处世的价值观。
卖方分析员还有做路演的卖方研究所的销售人员常说,博时人一个跟一个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因为投资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不能强求统一观点。同样的股票大家都买都卖,不符合智力工作者的特点规律,也不符合思想活动的规律。
工厂的生产线可以统一、必须统一,但我们是智力劳动,不能要求人想出来的一样。
基金经理是否也是管理者?
肖风:基金经理是管理者和决策者。中国的企业管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90年代,学习国外怎样有效地组织一个企业的生产管理,这个过程在90年代就结束了。为什么现在中国产品在全世界都有竞争力呢?因为这些产品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生产出来,成本最低。
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后开始的,随着微软、Google在中国设置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也带来了新东西,就是如何管理智力创造。
基金公司也是创造智力产品的公司,如何有效率地组织也是一个问题。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思考很重要,如果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你敢把钱给他管吗?要让聪明人有权力作决策,还要把他们井井有条地放在一起,这是最近10年中国企业管理者正在学习的,但是不能说已经学完了。(水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