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公募基金的竞争力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0日 21:32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 岳永明

  “我爸是卖基金的。”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引述儿子的这句话时,多少有点自嘲的意思。

  这与“我爸是卖菜的”、“我爸是卖保险的”究竟有多大区别?这就是本来应该受人尊重的行业所面临的尴尬。

  投资能力备受质疑,管理不规范,“老鼠仓”时有发生带来的信任危机,高管更迭频繁,规模滞涨乃至缩水,基金销售难上加难,诸如此类。

  人或企业都是自利的,正如基金公司对规模天生的饥渴。

  无论是规模滞涨还是基金难卖,都让基金公司及其股东们开始思考诸如卖基金是否是增加基金规模的最好手段、服务第一还是卖基金第一、业绩第一还是管理费第一等问题。

  尤其在银行理财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阳光私募产品等迅速崛起时,重新思考基金公司自身定位显得紧迫而重要。

  业绩不如理财产品

  与银行理财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阳光私募产品相比,公募基金的优点仅剩下门槛低了。

  有人说,前三者是富人的理财产品,后者是穷人的理财产品。

  至于为投资者创造回报方面,对公募基金的质疑声从来没有间断过。今年上半年数据也加剧了这种质疑。

  稳健,是债券型基金的定位。按照固定收益类投资经理的说法,债券基金年化收益率6%、7%就不错了,而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中,年化收益率达到6%的比比皆是。

  但上半年,大部分债券基金连及格线也没达到,Wind数据显示,超六成出现亏损。而债指是上涨的,中信标准全债指数就上涨了1.33%。

  《投资者报》也关注过这个话题,罪魁祸首是打新股。去年底到今年初热闹的打新戏码,带来的结果是愁在基金经理眉头,疼在持有人心里。上半年,七成新股破发,债券基金伤痕累累。你要问为什么打新?基金经理会告诉你,为了排名。

  深圳一位基金经理告诉笔者,基金公司对固定收益类产品不应该有排名上的要求,因为这是在直接鼓励基金经理去冒险。这很值得商榷。

  上半年,权益类产品收益也不及格。

  上证综指下跌1.6%,深证成指下跌2.8%,而257只标准股票型基金平均亏损8%,偏股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平均亏损7%,远远跑输股指。

  相比而言,阳光私募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业绩要好一些。

  朝阳永续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阳光私募业绩平均下跌6%,215只披露了最新收益率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平均回报率为-4.6%。

  对于业绩竞争优势,公募基金可谈的东西并不多。

  另一组数字也在证明这一点。

  上半年,A股总市值缩水9032亿元,而公募基金缩水1500亿元,占A股总市值缩水份额的16.6%。

  然而,你再比较一下,公募基金总市值不及A股总市值的10%。

  这意味着什么?公募基金亏损远超过了A股的整体跌幅。

  定位不清堪比餐馆

  7月1日,方正富邦基金公司获批,成为境内第66家基金公司,预计今年基金公司总数量接近70家。这是好事。

  就像小区里开餐馆一样,开得越多,对社区里的人越有利。因为竞争力提高了,饭菜的质量也相应提高,菜系选择的余地就大了。

  在一个社区里,属于哪一个菜系本身就是竞争力。另外,大厨相当于公募基金经理,老板是基金公司的管理层,或者出资方,七大姑八大姨一块儿凑钱的,就是股东。

  然而,要命的事情发生了,社区里的馆子,全都主打湘菜。

  今日,A馆子“今日新菜”小黑板上写着:日本豆腐、剁椒青鱼头。其他店也马上在店内的墙上贴出,店长推荐:东京豆腐、剁椒黑鱼头。

  你问为什么,他会说,为了丰富菜的品种;你再问,他说,为了招揽顾客;你接着问,他说,为了占有市场份额。

  不管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我们的公募基金行业,就是这个社区里的湘菜馆。

  今年成立的几家基金公司,笔者也与一两位总经理接触过,一般都会问上一句,定位是什么?

  没有答案。

  主要做什么产品?没有定位;主要服务哪些持有人?没有定位;公司盯上了行业中的哪一块蛋糕?没有;未来要主打风格是什么?模糊;未来怎么立足?提升业绩;怎么提升业绩?靠人才。

  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大部分人说是人才,这没错,就像菜馆里的大厨,这就是竞争力。还有呢?渠道、产品、服务抑或是文化?

  再看实际情况,最近银行系基金都在延长产品发行时间,渠道优势靠谱吗?一批公募明星或频繁跳槽或另起炉灶,靠谱吗?

  然而,关键很多公司并没有分清楚自己到底是湘菜、川菜抑或是鲁菜,有人会说:“我们兼做鲁菜、湘菜、川菜、粤菜。”在大前提没有确定之前,上述几种核心竞争力,都是海市蜃楼。

  试想,在一个越来越小众的社会里,公募基金“大而全”的梦能到何时?

  行业最缺好股东

  上面也说了,餐馆的出资方是那些七大姑八大姨。这不是为了可怜你,而是盘算着年底分红的小算盘。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下半年,有关基金经理离职的报道少了很多,这不是说基金经理不离职了,而是连基金经理的老板——基金公司的总经理都纷纷离职了,大家已见怪不怪。

  一年来,60家基金公司1/4换了老总,有的老总上任不到一年就离职,为什么?原因多方面,据笔者了解,有的人对这个行业太悲观;而大部分人迫于股东方面的压力。

  笔者曾写过一篇随笔,大意是基金公司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好股东。笔者也见过一些基金管理高层兢兢业业,加班加点努力经营。然而,从股东自利的角度上讲,份额是终极目标,这意味着管理费和分红。在这个“旱涝保收”的行业,只要保证了份额,就有利润。看到这一点,就更加明白了为什么基金公司上下虽然极不情愿,但还在拼命发新基金。

  至于笔者说的好股东,评价标准很简单,即年底对管理层的考核看的是旗下基金为持有人带来的收益,而不是当年基金公司的净增规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