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纲:境外基金产品和投资策略的演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 16:57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证券基金投资年鉴主办的2011年中国基金投资者服务巡讲大型公益活动暨纪念中国开放式基金10周年特别活动基金文化高校巡讲复旦大学站5月17日举行,新浪财经图文报道本次活动。以下为摩根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李纲演讲实录。演讲题为“境外基金产品和投资策略的演变”。

  李纲:非常高兴能用一下午的时间和复旦大学的各位同学进行交流,感谢复旦大学理财协会,我一路走来,看到这个协会为信息发布、会场布置花费了很多心思,包括在路上发传单,让广大同学了解到这场说明会,刚刚还看到会务组的两位同学现在才开始吃饭,所以真的感谢复旦大学的各位同学付出的辛勤劳动。

  其实我们和复旦大学的渊源其实是颇深的,在我们集团中有很多同事都是毕业于这所高校,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都非常好。另一方面,今年我们在复旦大学其实已经做过一场市场方面的讲座,应该说复旦大学是我们的老朋友,希望今天大家能畅所欲言。我是两个星期之前接到组织交给我的光荣任务,一般来说接到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我心里都会非常忐忑,因为组织的任务一般就意味着牺牲,但是这次报告的对象和以往都不一样,我这两天一直在思考,在这半个小时之内应该给大家传递什么讯息,因为我不是学者,我讲的内容不可能给大家学习研究上的帮助,所以只能把我在基金行业中所看到的、学习到的、感受到的,无论是国外的市场还是中国的市场,包括百年一遇的大危机,把我的感悟和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如果大家以后有志从事基金业或其他金融领域,希望我的经验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小小的帮助。

  今天我演讲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想介绍一下海外共同基金产品的演变和目前存在的主流投资策略,我们有哪些产品提供给了海外投资者,如何帮助投资者达成理财目标,这对于中国市场和境外市场都是一个互相借鉴的过程;另外就是走进全球化,从2007年开始有一些新的业务,在过去两三年的时间大起大落,引起了很多争论,我想借这个机会把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大家进行分享。

  在正式演讲之前,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纲,不是河北大学的那个李刚,我来自于JP摩根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摩根资产管理,接下来我想通过一段视频为各位介绍我们公司的历史。

  (播放视频)

  李纲:这段视频介绍了摩根大通二十年来在全球经历过的重大事件,请问其中和中国有关的有几件?

  学员:两件,第一件是1923年在中国开设了办公室,第二件是1973年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银行。

  李纲:真是太厉害了,请把礼品送给这位同学。

  在1923年,摩根大通在上海开办了第一家办事处,所以可以看到当时的员工都穿着长衫大褂,另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摩根大通又成为了中国的外汇往来银行,大卫。洛克菲勒成为了建国后第一位参访中国的美国银行家,所以在全球都有非常广泛的历史。我们现在管理着上万亿美金的资产,受托管资金为15万亿,现在涵盖的客户包括CIC、社保基金、中央银行、各国政府、跨国500强、各类银行机构和在座各位个人投资者,所以我们可以满足各类投资需求,包括股票、债券、私募基金、对冲基金、房地产基金、外汇等等,我们在每个资产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目前我们是全球第一大对冲基金管理平台、第一大地产基金管理集团、第一大机构专户管理集团、第一大股票型基金公司,以上是我们公司的发展历史。

  从资产管理本身来看,现在我们在全球有660家公司,在400多个地方都有办事处,这对于之后分解投资流程是非常关键的,有办事处的好处就是在做全球投资的时候有可能了解当地的市场,有可能了解整个信息的来源。目前我们在中国有一家合资公司叫做上投摩根,我们持有49%的股票,很多同学可能也会问你们和摩根是什么关系,1933年美国大箫条之前是没有摩根斯坦利的,只有JP摩根,之后剩下的商业领域成为摩根大通,经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现在的摩根大通从2010年来看是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

  整体来讲,我们在亚洲的总部是设立在香港,1969年成立,目前管理亚洲的资产已有40多年了,所以我们是亚洲投资的专家,可以看到我们也获得了很多亚洲最佳管理奖项,对于投资者来讲,一个基金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拿到投资者合理的回报,很庆幸的是,我们在受托的1.32亿资产中都可以满足投资者不同种类的需求,可以看到,2010年全年来看,我们有80%的基金五年长期的表现都是在全球基金排名前40%。

  回到今天要跟大家报告的主要内容,第一就是整个基金行业从1924年从美国开始发端,1924年开始,当时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几个教授成立了一家信托公司,到现在为止总共经历了4个阶段,我把这4个阶段和大家简单汇报一下,看看这个产品是怎么演变的。

  1924年是启蒙时期,真正的发展其实是在1940年以后,因为当时通过了两项最重要的法规,1933年通过了《证券投资法》,1940年通过了《投资公司法》,使整个投资平台有了法律基础,在二战以后的5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逐步复苏,到1970年之前还是发展相对缓慢的阶段,1951年在美国大概有100只共同基金,投资人数大概是100万,1970年以后,整个基金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和整个基金环境都非常相关,整个通货膨胀率很高,美国那个时候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通货膨胀率很高,投资者在激烈的竞争前提下开始寻求不同的产品来抵御通胀,所以70年代开始出现了货币基金,到了80年代,由于里根经济学的原因,所谓的里根经济学就是通过减税让经济得到比较大的促进,减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投资减税,所以大部分的投资者在连续八年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加入到了共同基金的投资行列,到1990年共同基金发生了两个很重要的变化,第一是全球化,整个基金出现了全球化,二是新经济,所以美国又出现了新一轮爆发式的增长,所以在80-90年代是美国基金业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到2000年以后开始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

  目前美国持有的共同基金规模是13万亿,整体上有44%的家庭拥有共同基金,还有5000万家庭户数是基金持有者,9000万人是基金投资者,所以整体来说,基金行业的起伏对于每个个人的理财目标的达成是非常重要的,在香港其实也是一样,目前香港整个基金有1900只,每个人在香港政府都要交基金,你未来要养老,政府要求你拿出工资的5%放入这个组合中,你自己可以原则投资一些基金产品,有强基金委托的资产管理员。所以整体来讲,今天这个题目非常大,坦率地讲我并没有能力为大家剖析这么大的宏观形势,但是我可以分析公司的案例。从1974年到2008年,JP摩根在亚洲管理的资产上升了460倍,而同期的恒生指数上涨了53倍,美国SP500上升了13倍,日本指数上升了8倍,所以整体来说资产的规模不是指数上涨带来的,更多的是不同的投资者,不同的产品推出来使这个资产规模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可以看到,从1970年代开始,我们开始专注于单一市场,当时香港的基金行业刚刚开始发展,和香港的证券市场是同步的,香港基金行业的目标不是为在座各位服务的,不是为普通老百姓服务的,而是为那些外资机构在香港的退休员工服务,所以1973年香港证券市场起飞以后,不同的机构进来开始挖掘这个市场,所以可以看到在1980年,我们市场主要着重于周边的香港市场,包括旁边的日本和马来西亚,随后又不断地开始拓展,在1983-1993年这一段时间,整个基金的规模有很大的发展,就是把我们专注的市场拓宽,从原来这几个比较小的市场扩展到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这些范围里。到了1994年以后,由于开始有了一些新兴市场的题材,包括中国的H股在香港上市,所以出现了一些科技类,包括能源市场的机会和亚泰市场的基金,在2003-2007年这一段时间,投资者开始有了更高的风险要求,希望投资一些风险型比较高的产品,我们在香港推出了第一只零售的风险对冲基金,所以整体来讲,如果就产品的演变来看其实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投资范围的拓展,原来集中在一个单一的市场,这个市场发生系统风险的时候已经没有其他获利的来源了,所以不同的投资者开始慢慢地想我要把这个投资的范围慢慢扩大,第二个就是你风险的属性,要获得的收益来源其实有两方面,第一就是增加你所谓的阿尔法,你获得了超额回报,去找不同的市场,第二就是从贝塔的角度,也就是从风险的角度,因为市场风险越大,你的收益就越高,从这两个方向可以看出,这是我们在香港的83只产品,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按照风险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几个类别,第一就是货币资金和流动资金,这是风险最低的,第二就是资产配置型基金,第三就是债券型基金,这些可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基本基金种类,在往上风险程度就越来越高,可换股,均衡型的股票债券混合型基金,如果在亚洲投资新兴市场区域,毕竟是股票类,所以会比货币基金风险更高,但是比股票要小很多,还有就是硬类资产,比如PE、对冲基金和房地产基金,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投资交易的策略非常复杂,是不是风险型股票?其实在很多的业内资产里,它的风险性其实是比投资单一市场来得更低的,这是和投资策略有关系的。还有就是一些主题型基金,现在你看到黄金在涨、石油在涨,还有农产品,或者整个中国的内徐晓飞都很高,这就是一些主题基金给投资者进行投资,最上面的就是投资的某一单一基金,比如投资在中国市场的基金,和大家了解的整个基金分类是有所不同的。

  除了刚才在83只基金里针对客户,按照基金的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如果按照客户的投资目标,或者投资的策略来分,最基本的是3类,第一类就是保证其流动性的基金产品,比如刚才列举下面的流动资金,第二类就是传统的债券基金,包括新兴市场债券型基金,可能风险程度相对比较低,第三个大家主要投资的基金类别就是传统股票型基金,在国内有一些做长仓的,买了这个基金然后放在那里不动,通过市场的上涨来获得收益,主要就是这三类产品,但是在2000年以后,因为投资者开始想如果市场下跌,我能不能有正的回报呢?另外就是能不能做到不管市场怎么波动我的收益都是正的呢?宁可收益少一点。所以在现有三个大类别的基础上又开发了三类填补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比如有一些低风险的所谓的对冲基金,还有就是总回报基金,没有一个指数的限制,因为我在做投资的时候,考虑到风险因素,我要有一个基准指数,我投资的范围,包括我收益的比较都是跟这个基本指数相比的,如果基金经理有更大的权力就不需要按照指数,因为跟着指数走有一个风险,必然要跟着指数涨跌,所以总的回报策略是通过很多不同的资产类别,不同的操作策略,目标始终是追求一个正的回报,一个总的回报,希望跟这个股票市场的联动性相对小一点。波动性最高的就是一些对冲基金,通过一些短期的套利交易做这些对冲,包括指数化的投资,因为指数化是没有组织管理的,完全是负责指数,所以它的贝塔值就会比较高。

  刚才讲了有这么多股票型基金的种类,现在你是准备做投资,你如何保证你的股票可以拿到好的回报,或者拿到一个超越市场的回报?不能说指数今年涨了5%,你的回报也是5%,为什么要委托给基金公司管理呢?所以目前我们有两种最主流的投资策略,这里有一些英文,不是因为我偷懒,因为翻译过来之后有些会词不达意,会引起误会,所以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第一个就是研究主导型的,通过一些DDM模型,我们叫做股票折现模型来找出那些价值低估的股票,把它纳入我们的股票池子里面。当市场有所修正的时候可以拿到比较好的回报,这个策略对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只要是在我评选的标准里面符合我的价值,那我就把它拿进来,不会因为这个国家的经济情况不好我就不关注。第二种就是所谓的Behavior Finance(音),市场之所以有起伏,就是因为股票价格不能时时刻刻反映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或者一个公允的价值,背后就是人的原因,如何通过一个有机的投资流程,把人的因素,人的负面情绪尽量减少到最低。还有就是给基金经理一个比较大的权限,比如一些主题型基金,天然资源和内需,往往不设定一个基准指数,因为这会给基金经理的操作很大的局限性,通过基金经理和他的团队来挖掘他所看好的公司,把它包裹在里面,组成的一个投资策略就是这个策略,基本的操作策略其实都是前面做RDP,或者BF的流程,最后找到相应的股票,只不过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那种没有太多限制的方式。

  接下来就是RDP流程背后中的简单操作,马克思也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一个价格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是有一个价值的,只不过这个价值能不能驱动、反映到价格里面,我们认为投资股票最终投资的是这家公司,你买股票也是希望获得公司盈利的获益,所以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盈利是不是值得你去购买,在实际价格和公允价格之间往往会有一个偏差,我们认为,就长期而言,在一个周期里,或者五年左右的时间,往往会发生你的价格低于价值,价格等于价值,价格高于价值三种不同的情况,如何在价格低于价值的情况下把这个股票买进来,在价格高于价值的时候卖掉?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技术的手段挖掘这个股票,总体来说我们是经过三个不同的指标,这是所谓的内在价值,通过研究分析团队,摩根大通每年花1亿美金放在研究上他们在各地搜集信息,了解企业情况,然后把这个数据放在一个Database里面,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模型,把这些数据导进去,因为你要去预测它的现金流量,你的数据准确不准确,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前三年是短期的预算盈利,最主要的就是在第三年到第八年,这一段时间是属于盈利的增长期,到了第八年以后是不是处于往下走的过程,在整个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会不会有一个正常的盈利状况,把这个数据倒进去以后我们就会分为5类,换算出来的DDR就是它的贴现率,高的放在最高,低的放在最低,我们只投资前面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就是所谓最便宜的股票。在买了这些便宜的股票以后,盈利是不是就会增长,往往有一些估值陷阱,你算出来的估值是非常低,但是可能在未来的几年内,其实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有几个原因,比如管理层的浮动,这里有一个定型,就是Quality,你的公司质量怎么样,董事会的质量怎么样,做事是不是认真的,有头脑有逻辑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