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基金 > 2010基金营销拓展研讨会 > 正文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主办“2010年基金营销拓展研讨会”9月17日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独家全程直播此次会议。以下为上海证券基金评估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李艳演讲实录。
李艳:
谢谢杜博士的介绍,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员李艳,我们上海证券既不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也不是上海证券报,我是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原来是上海证券局下面的一家,在北方的营业网点不是很多,基本上是在上海或者是福建。
说起基金营销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外行,因为上午好多专家都讲了自己第一手的经验、第一手的资料。我在营销理论方面也没有研究,在实践方面也没有经验。在写这个PPT以前,因为是要把基金评价和基金营销结合起来,我就想了一个问题,其实这一个问题也没想得很清楚,可能在座的很多专家下午再交流可以再教诲一下,我写的是基金营销业的一个矛盾平衡,基金营销是把什么东西卖给了谁,我喜欢拿数据,先给大家展示一下,是自己的一个理解。
我先看看了这12年基金业发展的先是数量,其次是规模。就看一下基金目前卖的东西的状况,又看看卖了给谁,我就看了一下证券协调有一个数据公布,叫投资者帐户,投资者持续资金资产的结构,这两个表一看,我基本上这一段历史貌似明白了一点。原来可能只有一个基金,像早上交通银行的,或者是中国银行卖这个基金的时候,好卖,因为人多、钱多、东西少。到现在再来看,东西已经琳琅触目了,卖给的人还是这些,基本上绝大多数都是个人持续有,不是鄙视个人持有者的专业知识,上午各位专家说经过十来年的成长,个人持有者已经很有经验了,但是产品设计,或者是投资的专业性还没有成长的很合拍,所以说我总结为叫矛盾。
我又拉了一下
最后,总结两头看一下,可能基金营销业,一边是东西多了,另外一边对的对象,或者是对的群体又是绝大多数不是那么专业、不是深度研究过的一些群比。基金业在这两个中间平衡的话,不仅需要有技术,还需要有艺术,因为上午听到大摩的秦总讲的受益也很多,业务要非常清楚,产品是什么、定位是什么、客户分层要很清楚,中间还要夹杂着一些软性的服务,才能保证你这条路走下去、保证持续的营销。我是一个基金评价机构,以外围人士来看是这样一个情况。
第二,我自己看基金评价在基金销售业务中的运用。昨天来开会的时候,有朋友也在问,基金评价中心是做什么的?今天上午好像得胜基金江总也把基金评价做了一个介绍。在这里结合我们的理解给大家稍微沟通一下,先是对基金的一个理解,这个问题其实是在我们去年引进了摩根大同一位比较高端的专业人才,他在摩根大通是资产配置的专家,专门做分析研究。在做基金评价研究系统的时候,对基金的理解是放在最前面,你对基金到底是怎么看的?因为我在上海的话,周边十个人正好有九个人都买股票,但是没有九个人买基金,大家都觉得我很行炒股很厉害,我们对基金的理解,一个是风险回报的关系上理解,所以我们当时来申请协会资格的时候也在讲,风险管理能力把基金怎么看的,首先基金是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再去获得收益的能力。
这个我也可以给大家一个图看一下,一万块钱投股市和债市。
从择时能力来看,国内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把股票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是没有收益的,也就是说大家比较认同的,做仓位控制是没有调配,可能长期更加明显,是不会带来很大的收益,但是个别基金有可能显示出自己超常的判断市场的择时能力。国内的股票型基金,我觉得和国际市场还是有一点差异的,
从我们对本身基金市场的一个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炼,觉得基金评价在基金业务当中:一个就是现在的基金侧重于对基金过往业绩的评价;
前面你对过往业绩的时间、区间选择比较灵活,我们可能更侧重于对基金投资管理能力的评价研究。这个要求的时间跨度可能要长一点,如果非常短期的话,市场的噪音很多屏蔽不到,个别基金可能短期体现了一定的择时能力,或者是选股能力,但是在下一个阶段又没有了。
我也在这里列了一张表,上海证券做的关于基金投资管理能力的评价研究(PPT)。我们在写综合评级的同时,也把这三个能力做了一个展示。是哪一个原因导致的综合分值比较高,我提到的是两个层面:一个是对过往业绩的评价,还有对稍长一段时间的投资管理能力的评价。这个其实在证券协会发布的自我自律里面是一个季度发布一次,我们公司发布是月度滚动模型。做好了这两方面,接下来才会做资产配置,或者是量化资产组合。
第三,我稍微介绍一下上海证券基金评价,因为我们做这个系统的时候也是赶巧儿,最后准备发布结果的时候发现证监会要申报资格,也申报了一堆资料,其实初衷做基金评价的想法把这个东西作为一个起点,接下来考虑我们后续的一些系统开发。正好证监会出了这个办法以后,我们就觉得做下来我们自己感觉还可以就报了,报了之后监管层沟通,可能运行的也比较好,就中了,这里就涉及到很多的量化指导思想。
我们做这个前面也提到,一个是我本身做基金评价,我对基金的理解是站在两个角度:所以上午我也非常认同杨总讲的参照点漂移,因为投资者的参照物会随时变,而且国内的股市波动非常高。
我做这个基金评价以后又考虑哪些方面?我们这个方法:
第一,是考虑刚才说的是风险管理能力,我们强调基金首先是要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能考虑委托投资者赚更大的钱。
第二,是有效区分运气与能力,可能放的稍微长一点儿的时间段来考量能力。因为我们觉得运气驱动的管理业绩是很难持续的,只有能力驱动的才是可持续的和稳定的体现。
第三,是对数据的精确度要求比较高,王毅博士也特别强调,我要求精确度,我不是纯粹追求数据的处理过程当中的复杂、精确。我们是觉得这个精确是其他一些做法的前提,比如我首先要把市场风险做一个精确,然后才能做风险调整后的创造收益,才能做定期的有效区分。当初我们做这块东西,在数据处理上花了很大的功夫。
这是一些图表大家可以欣赏一下(PPT)。
我们综合评级的指标是非常简单的,所以老海归这一块是比较认可的,中间过程可以非常复杂,最终的显示是要浅显易懂,要能看清楚,因为每个人不是全才,最终的结果让我浅显易见就好了。当时我们报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有一个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的调查,我们大概历时三年的数据,虽然觉得基金市场本身的负面舆论宣传非常多,但我不敢说报纸对这个东西、数据统计的精确度有多高,但是数据非常有趣,不管是牛市、还是熊市,个人投资者亏的比机构投资者要多,资产的配置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模型(略)。
综合评级展示一下,方法非常简单,
这个系统人工、手动的就是1/3、1/3,其实没有任何手工的东西。
专题也做了一些,创新型基金定价及研究,每周都会有一个创新型基金的周报。
量化基金组合策略:我们做的这一块是分了两块,前期做了样本外的验证,可能是07年1月1日的基金,然后用07年-10年上半年做一个验证。
基金定制的话,我也可以很坦白的跟大家讲,暂时没有做对外大规模的推介。一个可能是跟自己的定位有关吧。另外王毅博士自己本身有一套想法,对外的宣讲还没有很大规模的公开。
我们这些东西发布的渠道基本上,一个是上海证券网站,另外是时报,证监会要求指定的一家媒体发布。另外主流的媒体也基本建立了合作,像和讯、搜狐。我简短的介绍就到这里吧。谢谢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