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监管部门去年8月中旬批准基金公司开展专户“一对多”业务,备受关注的“一对多”业务进入市场操作已接近一周年,而就在一些一年期“一对多”产品即将到期后,有关“一对多”产品净值亏损的不利消息再次充斥于坊间。与此相关的是,包括QDII、“一对一”以及“一对多”在内的新兴业务似乎都无法逃脱从喧嚣到沉默的宿命,原先基金行业内的兴奋,投资者的跃跃欲试,在一年后似乎已烟消云散。
⊙本报记者 安仲文
“一对多”业绩普遍惨淡
投资者的错误在于他们过于信任专户“一对多”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收益。就像当初投资者期望QDII基金将分享海外经济成长一样。
虽然目前没有完整的“一对多”投资业绩的数据,但一些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运作的“一对多”产品大约有八成在净值以下。
在“一对多”运作一周年之际,投资者当初美好的期望落空了。
“我知道截至8月初仅仅有非常少的一对多产品有正收益,其中我们公司就有几个。”国内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据相关人士称,在大约一百多个“一对多”产品中,出现正收益的“一对多”产品不足20个。
记者近日获悉,国内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管理四个专户产品中有两个均进入了同业的前五分之一强。“我的一只专户一对多产品到现在给投资者赚了7%。”这位投资总监向记者强调,在五月中旬以来的跌幅中,其管理的专户产品净值在公司同类产品中最先见底,而反弹起来也不让他人。
虽然有“一对多”产品依然保持正收益,但在整个专户“一对多”领域,如此之多的产品出现集体浮亏依然令人不解。专户“一对多”所拥有的灵活优势似乎在这一轮市场中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与私募博弈变数大
在专户“一对多”产品纷纷出现净值亏损的背景下,最新公布的阳光私募排行榜显示私募基金一年来的表现普遍好于“一对多”产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初,罗伟广管理的新价值2期的净值增长率高达42.17%,排名业内第一名。裘国根和前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合作管理的重阳1期、重阳2期的近一年间净值增长率也分别有30.68%、28.70%。而同期的一些专户“一对多”产品的净值增长为负。
在专户“一对多”业务出台后,市场人士认为,凭借强大的销售领域,基金公司旗下的专户“一对多”业务很可能会逐步侵吞阳光私募的市场份额,阳光私募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艰难。国内一家基金公司高管认为,公募基金拥有比阳光私募强大的多投研平台和资源,在个股选择和研究领域,公募基金远超私募基金。
但经过一年的市场运作,在第一批一年期“一对多”产品即将到期之际,“一对多”普遍出现的亏损状态则令不少基金公司颇为尴尬。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出现“一对多”净值亏损的基金公司不但在忙碌一年后无法获得超额分成,也提供了基金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这可能使得一些做得不好的基金公司把重心转移到公募基金领域。”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称。
而投资者也会另一番打算,市场人士预测,出现净值亏损的“一对多”投资者可能在一年期产品到期后拒绝延期,而一些两年期产品也可能遇到投资者赎回的问题。这无疑会对刚刚诞生的专户“一对多”业务产生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而从私募基金的角度而言,基金专户“一对多”出师不利的局面有可能使得部分资金转投阳光私募,这无疑使得专户“一对多”与阳光私募之间的博弈充满了更多变数。
“一对多”缺乏核心人才
市场人士认为,“一对多”产品的灵活优势仅仅是产品本身的特点,而产品能否给投资者带来好的收益关键在于市场和投资经理。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如果A股市场不给予配合,投资经理也很难发挥“一对多”产品的灵活优势,这是投资经理的悲哀,也是“一对多”产品的尴尬。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一对多”投资经理本身是否具有良好的投资业绩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
据业内人士透露,截至今年8月初,目前有“一对多”产品进入五分之一强有包括南方基金、广发基金、汇添富等基金公司。上述基金公司具备的特点是清一色为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的公司,且大多有知名投资人才担任专户投资经理。其中南方基金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邱国鹭、广发基金分管投资的副总经理朱平均是亲自挂帅担任专户投资经理。这其中表明了专户“一对多”的业绩很大程度上与投资经理本身的水平有莫大关联。
虽然有大型基金公司将投资总监配置到专户岗位,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大多数基金公司还是难以在专户投资领域配置最一流的人才,平庸的投资经理在“一对多”业务中可能占比更多,由于不少基金公司本身就匮乏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人才,就更难将优秀人才配置到专户业务领域。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募基金领域中能连续多年保持良好业绩的基金经理实在是凤毛麟角。
由于公募基金经理的业绩稳定性一直备受外界指责,而从公墓基金经理中转任专户投资经理无疑是换汤不换药,此类基金经理担任专户投资经理所起到的效果也充满疑问。
由于公募基金一直是基金公司生存的基础,是基金公司第一大利润来源,其重要性超过专户业务,尤其是一些公募基金业务尚需要精耕细作的小基金,对这些中小基金公司而言,核心基金经理人才仍需要配置到公募基金领域。在缺乏足够多的人才条件下,数十家基金公司却迅速推出上百只专户“一对多”产品,专户“一对多”出师不利也就不足为奇。
大户资金持续流向“一对多”
中国证监会在2009年8月7日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并于2009年8月18日开始执行,这意味着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业务的正式启程。
如同当年监管部门开放QDII、专户“一对一”业务时的情景,无论是基金公司抑或是媒体都开始连篇累牍的鼓噪专户“一对多”的诱人前景,在喧嚣的市场氛围下,50万的私人理财门槛对国内中产阶级显而易见拥有强大的号召力,投资者开始冲动起来。
在首批30余只基金专户“一对多”推出市场后,投资者的情绪立即被点燃,“一对多”的热销现象堪比当年的QDII基金。不少基金公司纷纷透露短期内就已将在发的“一对多”产品售出完毕。以中银基金为例,其首只“一对多”产品——中银专户主题1号,用一天时间就完成募集并成立,募资规模近4亿元。华宝兴业的一只“一对多“产品也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其今年初在招行发行的一款“一对多”专户产品大受热捧,两日内即以2.3亿元成绩结束募集。据了解,其开始募集后客户认购踊跃,两日内客户开户近两百户。
专户产品的吸金能力促发拥有“一对多”业务的基金公司加大了产品推出力度。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基金一对多市场上,约有26家基金公司共发行了140只“一对多”产品,估计资金规模在150亿元以上。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