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老鼠仓暴露的不仅仅是基金经理偷股票(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9日 05:38  每日经济新闻

  问题:公转私后水土不服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明星基金经理加入一对多,然而扎根于公募和专户两块不同的土壤,原本在公募战场厮杀的基金经理们也患上了“水土不服”。

  北京某基金投研人士告诉记者:“公募基金做得好,不一定就能做好一对多业务。同时,公募做得不好,或许适合做一对多。”

  毫无疑问,公募基金追求的是底仓上的超额收益,也就是常说的相对收益。他们所做的不是紧跟市场形势去调节客户资产的水龙头,他们所做的就是大类资产配置和趋势投资。比如:买点金融、地产放在那里。而一对多作为类私募产品,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资产配置,以期获得绝对收益。从公募到一对多,基金经理能不能迅速适应投资风格的转换,需要打个问号。简而言之,资产配置做好了,你会获得不错的收益。一旦做反了方向,那几乎就是低卖高买了,损失会相当惨重。“哪里去找那么多能做绝对收益的基金经理,原本优秀的经理接二连三的离开。况且,市场的供应量还在不断加大。”

  “每个一对多都相当于一个小公募,投资经理的精力也顾不过来。不同的产品封闭期也不一样。有时候要分红了,投资经理就要提前准备资金;有时候,产品到期了也要准备相应的资金,这些都是对投资经理能力的考验。此外,每个一对多还要配清算,这个成本是很高的。估计包括专户、企业年金等业务,预计规模要达到10亿,才能收支平衡。”某基金公司专户人员如此表示。

  原因:缺乏核心激励机制

  最大的麻烦是,一对多自身激励机制缺失,这正是部分私募人士不看好一对多的原因。

  某私募人士打了个比方:“激励机制好比一个根,连根都没有,怎么谈搞好业务?”该私募人士进一步表示,私募的激励机制是天生的,而一对多激励机制面临的问题不少。

  据悉,初期成立的私募基金,私募管理人通常会跟投10%的资金,目前的信托合同一般都会要求私募基金跟投至少一份,提取超额业绩时,也要求将其中的部分转为基金份额。私募基金在上涨时自有资产上涨,同时还提取管理费用;在净值下跌时,不但不能提取管理费用,自有资产还要遭受损失。这样的绑定机制很好地锁定了客户和私募管理人之间的利益。

  多数基金公司一对多缺乏激励机制。深圳某基金公司专户投资人士表示:“自己公司算是好的了。专户一对多的收益都直接和基金公司挂钩,与基金经理的业绩并不挂钩。”基本上,专户投资经理和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相差不大。但是基金公司在其他方面也会给一些补偿。如考核专户投资经理,一般都是和市场同类型产品的收益做比较以及给基金公司所带来的收益。比如说:如果有投资经理管理3亿资产,业绩做得很好;而另外有个投资经理管理8亿,给公司带来了更高的回报。那么,基金公司主要以市场其他同类型产品的收益为参考。

  某基金投研人士表示,就激励机制而言,目前整个基金行业也是走一步看一步,毕竟目前一对多的时间太短,基金公司也不好办。可以想像,若激励机制得不到很好解决,专户投资经理带着客户转投私募的潜在风险加大了 “人财两空”是基金公司不愿意看到的。

  疑问:专户信息是否应披露

  前些时日,证监会下达文件规定,允许基金公司不公开披露有关专户业务信息。一时间,有关公募基金向专户一对多利益输送的议论再度升温。

  此前,某基金公司的公募产品与其管理的社保基金出现交叉持股,被当成了利益输送的疑似案例。一位基金高层人士则表示,对特定客户的私募业务,不需要披露客户及投资仓位等信息,这就使得外部无法对其进行监督。德胜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表示,涉及利益输送问题,需要监管层下大力度监控和调查,作为普通投资者,自然无法了解到私募投资的信息。

  对专户业务持保留意见的王群航在博客里有一句话,“因为消息不透明,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一切”。

  那么,证监会为什么允许专户业务不公开披露信息呢?某基金公司专户人员表示,管理层可能是担心信息披露后,有些人会拿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比较,证监会是出于保护新生事物的考虑。

  某业内人士表示,保护不等于就是封闭。这样做的效果恰恰相反,反而引起了市场更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未来基金专户一对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同时,投资者由于缺乏了解专户运作信息的有效途径,在基金公司一向只讲好的片面宣传下,投资者完全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境况下。

  2009年基金大反思

  基金之反思

  2009年基金行业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年初基金集体踏空行情尚可原谅,“老鼠仓”接连曝光则让投资者无法容忍,此外,基金经理走马灯似的换防,基金高管频繁的变动也使人担忧。

  当然中国基金作为一个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暴露出种种问题不可避免,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如何解决。

  年初集体踏空行情

  2009年年初,上证指数不停歇的从1800多点奔到了2300点附近,期间涨幅一度超过了30%。然而,饱受2008年熊市的折磨,基金经理看空的情绪依然十分严重。

  “实体经济面并没有出现太多好转的迹象,有的只是政策的推动和充裕的流动性。对于此次市场的上涨,我们保持适度的谨慎。”牛年一季度,基金公司的看空言论充斥在投资者的耳边。过分的看空,使得绝大多数基金采取了防守策略。统计显示,剔除指数型基金,200多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的涨幅不到20%。部分2008年年底成立的新基金更是不敢建仓,一季度的净值竟然出现了下跌。

  底部启动的市场,基金蹉跎了一大截。2300点的市场,基金内部的分歧开始显现。其看空的理由是股指上行,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没有基本面的支撑。然而,股指的持续上升终于让基金经理有所醒悟。进入二季度,基金陡然转向,偏股型基金的仓位超过了过往牛市的巅峰时期。

  “老鼠仓”猖獗 投资者寒心

  尽管证监会三令五申,一再表态,要坚决杜绝基金行业的“老鼠仓”现象;尽管此前有地方证监局表示要实施连坐制度,“老鼠仓”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

  牛年上半年,原融通基金张野“硕鼠案”浮出水面,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由于张野此前的职务是指数型基金经理,但却利用职务之便获得了其他股票型基金建仓的信息。一时间,市场视为“老鼠仓”的升级版。

  这仅仅是牛年“老鼠仓”的冰山一角。8月,深圳证监局开始对辖区基金公司突击检查。景顺长城和长城两家基金公司共3名基金经理被查出了“老鼠仓”。对于接二连三爆发的“老鼠仓”事件,某业内人士开玩笑地表示,如果这个基金经理连“老鼠仓”都不敢做,说明他的的投资水平不怎么样。

  与此同时,“老鼠仓”的接连爆发也让投资者不得不思考,那些隐藏在黑暗之下的“老鼠仓”究竟还有多少?可以肯定的是,“老鼠仓”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昭示出基金经理个人道德素质的低下,更是对整个基金行业的信任危机。

  基金经理走马灯换防

  投资者不妨先来看看下面这组数字。天相投顾的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基金经理变更次数分别为69次、74次和94次,共涉及50多家基金公司。而仅仅是10月20日这一天,就有华安、南方、诺安等5家基金公司同时发布基金经理人事调整公告。牛年基金经理变动的速度超过了2008年。

  今年4月,证券从业协会颁布新规,有效遏制了基金经理短期换槽的势头。可惜好景不常,仅仅6月份,又有10纸公告宣布基金经理离职,这也意味着每隔两三天,就会有一名基金经理离职。

  统计数据显示,每位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为1.5年至2年。而美国基金经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优秀基金经理人的任期通常在10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几十年。

  一个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寿命“平均不超过2年,基金经理如此快速流动,难道不值得市场反思?

  基金公司高管变动破百位

  有数据显示,截至6月12日,今年共发生基金高管变动44起,涉及25家基金公司,占基金公司总数的4成,平均每月出现7.3起基金高管变动。这一数字基本上和2008年下半年持平。

  三季度以来,基金业高管变更明显加快。期间,出现了基金公司总经理、投资总监等关键高管变更。统计显示,截至11月3日,2009年以来基金业共发生了97起高管变动,涉及37家基金公司。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末,基金公司已有90多起高管变动,涉及一半以上公司,随着年底华安公司换帅尘埃落定,基金公司高管变动全年突破百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