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私募牛年攻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3日 22:14  中国经营报

  33只“阳光私募”产品的投资业绩超过“最牛公募基金”,其中7只产品取得正收益,最高回报达到18.19%——来自国金证券(600109.SH)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表明,私募基金的战斗力,在上证综指跌幅高达65.4%的2008年里依然强劲。而当年股票型公募基金排名第一的泰达荷银成长,全年收益仅为-32.3%。

  但这只是2008年的成绩单。与此相比,这些“牛”私募如何看待牛年市场,又将如何与市场博弈,显然更为重要。《中国经营报》选取了2008年榜单中排名居前的三位私募基金经理,聆听他们对市场的判断和投资策略。按照他们的观点,或许经历了2008年的暴跌后,2009年A股市场或将迎来抄底新一轮牛市的机会。

  坚定看好的先行者

  “2009年是政策和基本面的博弈,看好政策引导的行业和并购重组机会”

  2008年,凭借着18.19%的成绩,深圳金中和管理的重庆国投·金中和拔得私募基金风云榜头筹。

  金中和投资总监邓继军认为,强调风险控制是他们能够取得骄人战绩的重要原因:“保护客户的本金,是风险控制的根本。”邓继军说,基金净值一旦跌破1元,他们会马上开始大规模减仓,以回避更大的下跌。重庆国投·金中和的净值曲线显示,2008年,该产品净值曾数次触及1元底限,但从未跌破0.9元。

  从净值表现看,波段操作是他们取得收益的重要手段:“4·19”反弹行情中,金中和的净值从4月3日的0.993元一跃至5月9日的1.436元;5月后,“对下跌有些预感”的邓继军及时退出市场;“9·18”政府再次出手救市时,金中和重仓入市,并将净值从1.37元提至新高1.4326元。

  凭借波段操作和保护本金的止损原则,金中和远远战胜了2008年的市场。对于牛年的A股市场,邓继军认为机会将明显多于2008年。“2009年,中国经济不会直接见底,政策保增长的效应会逐渐显现出来。整个市场会是政策和基本面的博弈。”

  具体的投资机会上,邓继军看好政策引导和制度变革影响下的主题性投资机会:“根据行业的政策导向,能源价格体系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改革等会带来比较大的机会,受益行业有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此外,邓继军认为,当前市场低迷,并购成本比较低,即将迎来的资产重组高潮也是一大主题投资机会。

  与金中和的判断类似,上海睿信投资的董事长李振宁也坚定看好2009年市场:“2008年A股市场跌过头,2009年将会有纠正性的反弹行情。”李的判断依据有二:一是2001年至2005年的熊途,A股跌幅不过50%,而2008年一年的跌幅就已经达到65.4%,市场自身存在“纠偏”需求;二是美国作为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心,2008年跌幅还不到40%,A股更没有理由维持深跌现状。

  而最近一个多月来市场的赚钱效应,也给了李振宁信心。他认为,在熊市,股价是怎么上去再怎么下来,因而每次反弹都是出逃的机会;而在熊转牛时,每次反弹后股价仍会回落,但总是留下一点利润,因此,反弹调整后恰是介入的良机。他举例说,2008年9月后,市场调整低点依次为1664.93点、1678.96点、1814.75点,底部低点一个比一个高。

  李振宁坚信,A股的合理估值是3000点至3500点,他重仓的世博和迪士尼概念、创投和券商股,近来股价表现非常活跃。“未来机会大于风险。”李说,他决定重仓过年。

  后知后觉的跟风者

  “炒就是迎合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跟着市场热点走”

  与金中和及睿信的坚定做多不同,市场上有一拨做多者却戏称自己为“后知后觉的跟风者”。

  1月21日,离年夜饭还有4天时,国内知名私募基金经理周华(化名)还在忙着抢一把市场的局部热点行情:“公司的两只产品1月份已经有了10%的收益,净值回到了面值1元,创了新高。”

  从6000点到2000点,秉持多看少动的策略,周华的信托产品净值一直在1元附近晃悠。2008年9月19日,印花税宣布单边征收,当日大盘飙升9.45%。轻仓的周华遗憾踏空。

  9月24日,犹豫两天后的周华满仓入场。但迎来的却是18个交易日内从2310.45点到1664.93点的坠落。“处处是陷阱,受伤比较重,亏损了10%。”

  10月至11月期间,反弹机会处处可见,但手痒的周华克制了自己的冲动,并一再提醒自己外围市场还很差。因此,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周华的两只产品收益率还不到2%,而同期其他重仓私募产品的涨幅基本都超过了10%。

  12月底,周华最终还是把仓位加上去。他买了一些概念性很强的股票,例如兰生股份(600826.SH)、锦江投资(600650.SH)、科立远(600478.SH)、浦发银行(600000.SH)等。“买银行、证券和保险,是因为他们前期涨得少;选择创投概念和新能源,纯粹是因为有资金追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私募基金频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