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余喆
降薪、人事冻结、控制费用……临近岁末,熊市中的基金公司开始全面收缩战线,迎接中国基金业诞生以来最“冷”的冬天——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生基金总资产下降,而且是大规模的下降。业内人士称,即将到来的2009年,中国基金业将迎来更严峻的考验。
“基金业的冬天才刚刚开始。”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的悲观判断在业内具有一定代表性。
基金战线寒冬大收缩
随着牛去熊来,感受到股市阵阵寒意的基金公司一改往日的出手阔绰,开始全面收缩战线。
“最近我们的一只基金搞持续营销,总经理才批了我7万元的营销费用。别说在报纸上打广告了,连宣传折页都没钱印。”记者的朋友供职于一家规模不大的基金公司,聊起近况她抱怨不断。而去年基金公司在进行持续营销时,营销费用基本都在百万元以上。
“市场营销占了基金公司运营成本的很大部分,市场不好,这方面的支出必然大幅减少。”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高管表示。实际上,面对不利的市场环境,基金公司即使花费重金进行市场营销,效果往往也很不理想。因此,不少基金公司尽可能地减少了这方面的投入。“老板的意思是能不做就不做,明年的预算里根本就没有投放硬广告的计划。”一位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
同时,一些基金公司开始在控制差旅费上动起了脑筋。“除非是见客户,否则基本不允许出差。像一些需要基金公司承担往返机票的论坛,现在公司都不参加了。”这位人士表示。但基金公司投研人员外出调研尚未受到限制。
如果说控制营销费用和差旅费对于基金公司员工来说影响还不大,那么,降薪甚至裁员的传闻则令很多人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目前还没有降,但听说公司已经在做方案了。”记者的一位朋友私下透露。而据记者了解,一些基金公司采取了薪酬与管理规模挂钩的方式,在下半年基金公司管理规模缩水的情况下,员工收入自然会随之下降。
尽管业内已经出现了深圳一些基金公司开始裁员的传闻,但记者并未得到证实。不过,虽然公开的裁员并未出现,但很多基金公司已经进行了人事冻结,不再招聘新员工。另有一些基金公司严格了考核制度,对表现不佳的员工采取“末位淘汰制”,合同到期即不再续签,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裁员。
“基金业是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市场不好,收入下降甚至裁员都是很正常的事。冬天来了,就得有个过冬的样儿。”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略带自嘲地表示。
在今年股市单边下跌的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已经很快体会到了熊市的寒意。基金首发规模直线下降、股票方向基金净值全线尽墨,中国基金业的生存环境正迅速恶化。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本周五,今年以来107只新发基金平均首发规模只有17.16亿元,远低于去年58.45亿元的平均首发规模。而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本周四,124只股票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48.05%,除新基金外无一实现正收益。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