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1家基金公司热读降息:利好债市股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7日 01:40  第一财经日报

  央行昨天下午公布降息消息之后,《第一财经日报》驻各地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国内11家基金管理公司,这11家基金公司从不同角度对央行此次大幅度的降息进行了解读。

  他们认为,这次降息将为市场释放巨大的流动性,将降低企业财务负担,中小企业可更多受益。房地产、高速公路、钢铁、水泥等资本密集型、高资产负债率行业也会大大降低财务负担。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将迎来利好。不过银行业可能遭受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本次降息动作之快、利率降幅之大远远超过了此前市场的预期,因此不少基金公司昨晚迅速召集投研人员对这一政策效应以及未来将会出现的行情进行讨论,以便调整原先的“排兵布阵”。

  富国基金:

  政府加大力度刺激经济

  此番降息策略,或反映了在宏观经济下滑已超出预期的背景下,政府刺激经济的措施也超出了预期。尽管宏观经济趋势短期难以逆转,但政府刺激经济的措施,将提振市场信心。

  房地产业将成为此次降息的直接受益者。对资产负债率较高的行业而言,此次降息均为重大利好。债券市场方面,超出预期的降息,将支撑债券价格走高,构成重大利好。

  华商基金:

  房地产业可能提前见底

  盛世成长基金经理庄涛认为,此次降息幅度之大、范围之广是空前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重大,体现了政府对“保增长”的信心和决心。

  截至今年10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83万亿元。静态测算,此次降息将降低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财务费用3000亿元。若2009年按照15%贷款增长测算,此次降息将为明年企业和居民降低财务费用3500亿元。

  地产行业是“保增长”的重点。1个百分点的降息幅度可以使还款人的负担降低5%~10%左右,结合前期政府对于房地产行业税费的减免,累积效应将大大缓解购房者的还款压力,房地产行业可能提前见底。

  国联安基金:

  增加中小企业可贷资金

  这次降息与中央前期4万亿投资计划的“快、重、狠、准”政策风格相一致。在存款准备金率中,特别加大中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幅度,因为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源为中小企业,这意味着对中小企业的可贷资金在增加,这将改善受经济衰退影响最严重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此外,这次降息最大的受益板块为房地产行业,一方面,房地产是高资产负债率行业,降息可以大大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财务费用;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降低有利于减轻贷款购房者的利息支出,间接调动个人买房的需求,从而刺激房地产的销售。而高速公路、钢铁、水泥等资本密集型、高资产负债率行业也会大大受益。

  国投瑞银:

  对基建相关行业刺激最大

  降息表明国家保增长的坚强决心,对投资者的信心有较大的提振作用。行业方面,大幅降息对房地产板块以及与基建相关的行业如机械、建材等板块的刺激作用最大,但对银行股有所不利,因为降息缩窄了利差,对拨备前利润的负面影响约在10%左右,不过降息也减少了潜在不良资产的压力。

  东吴基金:

  将支撑债市持续走强

  在价和量双重调控手段下,债券市场将迎来难得的机遇。此次大幅降低存贷款利率,将进一步下移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曲线,而逐步降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亦将给市场带来充沛的流动性。上述两项利好因素将支撑债券市场持续走强,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逐步增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利率调整中,已经将活期利率由0.72%调整到0.36%,这在以往的降息中所罕见,这将迫使更多银行存款资金流向收益水平较高的债券市场,这同样是支持债券市场持续走强的利好因素。

  降息周期的确立和持续的流动性增加将进一步确立债券市场的牛市格局,债券投资收益稳定的特征将进一步显现。

  信达澳银:

  存在半年左右滞后期

  宏观及策略部总经理昌志华:影响将首先作用在防通缩上。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我国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强烈,一系列宏观数据表明,经济有硬着陆的风险,面对如此严峻局面,管理层果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保经济增长平稳。此次降息,正是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的具体体现。而通常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具有大约2个季度的滞后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报道:

    基金:央行降息提振市场信心

    富国基金:房地产直接受益降息

    德圣基金研究:降息间接影响股票型基金

    华商基金:大幅降息体现保增长决心

    建信基金:降息幅度超预期 利好股市债市

    海外投资基金经理:降息将全面提振港中资股

    降息预期强烈居民疯抢国债 债券基金可作替代品

    连续降息 货币基金净值遭遇尴尬

    降息风起红利基金显吸引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