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亏损创历史最熊 管理费创历史新高(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3日 00:17  华夏时报

  投资者无话语权

  记者在证券营业部随机采访时注意到,基金投资者通常只会注意自己在申购赎回基金时发生的费用,对其他费用鲜有了解和关注。

  而实际上,按照现行按净值计提基金管理人报酬的制度,公募基金费用包括一次性费用和年运营费用。其中,一次性费用发生在投资者认购、申购或赎回基金时,年运营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和托管费,均按资产净值百分比的形式单日计提,月底结算。

  安信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付强指出,相比申购赎回费率,基金的年运营费率更值得关注,从投资回报看,真正对基金投资者长期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正是年运营费用。

  他举例说,假设两只基金计提费用前的投资业绩相同,年均为15%,但年运营费用率分别为3%和2%,那么10年下来,高费率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是211%,而低费率基金投资回报是239%,两者相差近20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在市场长期向好的背景下,股票型基金较高的预期收益降低了投资者对费用的敏感程度。但如果市场持续下跌,较高费率的股票型基金往往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损失。”

  东莞证券基金分析师陈桂柳向记者指出,当前投资者投资的机会成本太高,除了股票基金管理费多按1.5%的年费率提取外,开放式基金还要加1.5%的申购费和0.5%的赎回费,这意味着,投资者承担的成本要达到3.5%。

  “如果算上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4.14%的利率,投资者的机会成本要上升到7.64%,这还没计算基金作为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成本。”

  上述那位不具名的基金分析师强调,不仅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交易佣金、销售服务费等最终由投资者负担,而且按当前基金公司根据基金管理规模收取年费和申赎费用的模式,基金投资损失的最终承担人、损失人也同样是投资者。

  “这意味着,无论基金投资业绩如何,话语权都在基金公司、券商和银行那里。”

  替投资者“减负”?

  记者注意到,在投资者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吁中,不少基金公司开始给投资者“减负”。

  国泰基金旗下的基金金盛在半年报中称,鉴于对2008年4月28日基金收益分配实施中,有关公允价值变动问题存在不同理解,决定自4月28日起暂停计提基金管理费和托管费。

  在此之前,博时价值增长和海富通收益增长两只基金净值在低于价值增长线的情况下也已不收取管理费。

  上述基金分析师指出,这些基金停收管理费是根据基金管理相关契约的约定,并非由于基金公司因业绩较差而主动采取的给基金投资者“减负”的动作。

  在她看来,基金公司因业绩大幅下滑主动降低管理费,这在弱市已经成为基民和专家关注的话题。“基金公司完全可以在管理费方面替投资者减负有所作为。”

  一位基金投资者也向记者抱怨,管理费其实未见“减负”。

  “最近新发的基金还在延续牛市时2.5%的最高申购费率。”这位投资者表示,在牛市里赚了钱的基金投资者可以承受2.5%的最高申购费率,但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如此高的费率难免令投资者寒心。

  更灵活的资费成趋势

  在上述基金分析师看来,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基金申购费应灵活调整,这才有利于基金业的发展。

  她同时反问道,基金公司延续牛市时2.5%的最高申购费率,能否给投资者带来牛市阶段时同样的较高回报?又能否为买单的投资者提供真正的专业理财服务?

  记者了解到,在海外对冲(私募)基金的运作中,一般当基金业绩好于规定的比较基准时,则将基金的管理费率适当提高,反之则将管理费相应调低,不过,对共同基金来说,美国只有部分基金采用和对冲基金类似的业绩报酬模式收取管理费。

  “但应引起国内基金业注意的是,在国外,一般老基金比新基金的费率要低,这是因为,老基金随运作时间的延长,规模慢慢膨胀,有更多的持有人来分担运作费用。”

  不少专家向记者强调,目前基金管理费收益和基民的利益没有直接挂钩,这种管理费固定费率模式需要修改,比如降低一定比例的收费标准,或者采用浮动费率模式。

  申银万国相关分析师向记者指出,尽管基金上半年管理费增加是基金契约所规定的收入,但在如此低下的投资业绩面前,依然收取如此之高的管理费,的确显得不合适。在他看来,虽然在制定基金管理费收取政策时有其合理性,但不根据具体情况实施,难免会有副作用。

  这位人士强调,现行的一些明显不适应实际的规则需要反思。

  一位法律界人士表示,基金公司和基民之间属于信托关系,管理费的高低可以由双方来约定,应该把管理费放开,用市场竞争的机制淘汰劣质的基金,以使优胜基金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