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基金发行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7日 01:29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低迷的基金发行情况,让原本对新基金为股市“输送弹药”抱有很大希望的投资者大失所望,新基金获准发行的消息也不再被市场当做利好政策追捧。

  “这时候已经不能指望新基金密集发行能为股市输送多少‘弹药’了,首发规模少得可怜姑且不论,基金经理拿到钱也不敢快速建仓。现在老基金平均仓位也就六、七成,新基金怎么可能把仓位顶得很高,年初那几只快速建仓的新基金就是前车之鉴。”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而在2007年的牛市盛宴中,新基金发行曾经承担了“运输大队长”的职责,将居民储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资本市场,在资金推动的股市上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很大程度上讲,去年三季度的蓝筹行情正来自新基金大规模建仓的推动。

  正因为新基金发行的巨大“输血效应”,监管层不得不通过控制基金发行节奏为市场降温,同时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而去年三次长时间停发新基金,使基金发行节奏被市场视为监管层政策导向的信号,也给基金发行这一原本市场化的行为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每一次新基金审批开闸,都会引起市场的一波快速上涨。

  但随着股市自去年底以来持续调整,基金的财富效应迅速降低,老百姓“借基入市”的热情也一落千丈。更重要的是,在市场逐渐走低的情况,新基金成立后将以更谨慎的策略进行建仓,这也和市场的期望相去甚远。在此背景下,尽管未来一段时间仍有多只基金将密集发行,但其对资金面的影响已经逐渐降低,新基金审批的政策导向色彩也日趋消散。

  何必只拼首发?

  发行“寒流”带给基金业的不仅是行业发展中的阵痛,更是痛定思痛后的反思——完善对持有人的服务,首发与持续营销并重,才是基金业规模稳定增长的希望所在。

  从国内开放式基金诞生之日起,国内基金公司就陷入了“拼首发”的怪圈之中不能自拔。牛市好发、熊市难发成了必然的规律,“看天吃饭”也成为困扰中国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平稳增长的难言之隐。

  “这里面有多重原因。一是中国人好面子,总觉得首发规模比别人少是件丢人的事,有损公司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国内基金发行仍采取审批制度,这就造成新基金批文是稀缺资源,一旦拥有必然要充分利用。”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营销总监分析说。“另外,这也和渠道的工作安排有关,银行通常重首发、轻持续营销,而基金营销目前主要还是以银行为主。而且很多投资者还有‘一元情结’,除了靠大比例分红、拆分等手段把净值降到一元,发行新基金也天然具有‘一元效应’,这样的机会基金公司自然不会放过。”

  但在国外成熟市场,共同基金的发行通常不需要如此“兴师动众”,非要把首发规模做上去,只要达到成立条件即可。国外的资产管理公司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投资业绩、做好客户服务上,通过良好的业绩促进基金规模的自然增长。“就像埋一颗种子,培育好了自然能长成参天大树。”

  “国内基金公司拼首发、轻服务的现状早晚会得到改变,随着资本市场、基金公司、投资者的不断成熟,过渡到国外成熟市场那种发展模式是必然的趋势,那样实际对基金公司和渠道都有好处。”该营销总监表示。

  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基金公司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业绩和投资者服务上,这方面上投摩根表现得尤其突出。上投摩根副总经理傅帆在今年发行新基金时就曾表示,“先求好、再求大是公司的一贯原则,在目前的市道下,不强求首发规模。”

  上投摩根成立之初就扎扎实实地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从2005年开始,先是举办“致富100”活动,开办100场免费讲座,对投资者进行基金知识普及教育;随后又推出“摩根基金大学”,以寻找长期持有人为主题的“火炬行动”;再到今年推出的“新致富100”,持续的投资者服务为上投摩根培养了一大批忠诚客户。

  “上投的服务实际在今年的市场环境里已经产生了效果。像他们的新基金三周就募集了14个亿,是当时发行情况最好的一只。”一位同行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国内基金公司的客户服务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粗放,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什么频率的服务、具体沟通什么内容,很少有公司制定出详细的规划。很多都是喊口号,流于形式。”

  远离了牛市的喧嚣,陷入困境的中国基金业恐怕只有认真补上缺失的功课,才能在绝望中发现希望,在发展之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