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3万亿瞄向债市 千亿屯兵债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 08:09 理财周报

  债市三大基本面:利率、资金、供求,高善文“债市小牛”恐怕只对一半

  理财周报记者 徐崭 李晔斌 实习生 张云/文

  2006年,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发表了一个名满天下的预言:“债市小牛,股市中牛,房市大牛”。股市中牛现在受到“是否有下半场”的挑战,房市未见牛过股市,而债市小牛恐怕只说对了一半。

  据中银国际统计,2008年新增可用于债券投资的资金总量在2.6万亿-2.8万亿之间,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保险机构、信用社、非银金融机构、基金等机构。受益于信贷紧缩促使商业银行资金涌向债市、股市资金离场避险、千亿债券基金发行等因素,债市资金面充裕。

  另一个统计之外的因素更加值得重视:虽然美国经济衰退将导致外贸顺差下降,但人民币加速升值,外汇储备余额持续增加,2008年流动性仍然可期——大量资金离开美国涌入中国,在当前政策风向和行情下,首选会是债市和房市,然后才是股市。

  小牛在长高

  “股”外有“债”。当大盘一再穿底、蓝筹基金跌去大半净值之时,债券却经历了自去年12月以来的一波稳健上涨行情。这一上一下,令债券成为热门投资标的,债券型基金应声扩容。今年以来获监管层审批设立的新型债券型基金已有16只,整个市场的规模正在朝千亿进军。

  证监会今年以来集中放行多只债券基金,很大程度上源于债市在今年的多重利好。

  首先,债市资金面宽裕。人民币加速升值,外汇占款居高不下,2008年流动性仍然可期。而从股市与债市以及楼市的关系来看,考虑到2008年股市单边上涨的趋势将发生变化,股市风险加大,楼市在政府的调控下,大幅上涨可能减小,这些将对债市构成利好。

  其次,从历史上看,债券发行规模呈逐年增加趋势。从利率产品来看,由于特别国债的发行,导致2007年国债发行规模大幅飙升,而从各个季度的发行规模来看,一季度一般是债券发行的淡季,但2006年以来趋势有所改变,各季度发行规模变化不再具有规律性。国债与金融债依然保持一季度发行规模较小,二、三季度发行规模相对较大的走势。预计2008年国债和金融债发行规模依然延续前期走势,但考虑到信贷收缩及对银行信贷进行季度考核的因素,企业债的发行力度将有所增大。从债券需求来看,2008年政府对信贷的调控将空前严厉,银行将加大对债券的配置需求。

  最后,从影响2008年债券市场走势的各个因素来看,对债券市场有利的因素略多于不利因素,2008年债市仍存在较好的投资机会。受CPI前高后低的影响,预计加息可能多在上半年,但由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加上一季度资金面相对宽松,可能导致机构提前建仓,在下半年受CPI回落以及政策预期明朗化的影响下,债券市场投资机会将进一步显现。

  近日,债券市场大幅上涨,上证国债指数结束了近1个月的高位盘整,重拾升势,5天时间上涨0.6%,在3月26日创出新高,随后几天又进入盘整阶段。在多方看来,继1月份以来的新一轮趋势性上涨似乎正在酝酿中。虽然加息利空犹在,但资金面汹涌的推动力令越来越多人不怀疑债市已经牛头高昂。

  资金面是根本推动力

  “债券分析看三个要素:利率、资金面、供求。”东莞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大霄对理财周报记者说。

  李大霄是空方,他认为,利率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利率下降,债券收益上涨,在通货膨胀势头尚未控制住的情况下,加息预期强烈,债券牛市形成的阻力很大。

  更多观察者相信,资金面对于债市的决定性作用将大过基本面。

  高善文3月21日发布一篇重磅报告《牛市有没有下半场》,其中重提“债市小牛”的判断:“对于中国的债券市场而言,就把握指数的趋势来说,资金面确实比基本面更重要。”

  中信建投分析师郑晓秋认为2008年债市资金来源有三:其一,股市持续调整,部分资金开始寻找安全的投资渠道。而债市在经历了2007年的6次加息之后,收益率已具备一定吸引力。股市、债市的翘翘板有望再次显现。其二,2008年以来,获监管层审批设立的新型债券型基金就达到了16只之多。由于债券型基金基本上要保持80%的债券比例,随着募集完毕的债券型基金逐步进入建仓期,其旺盛的债券投资需求将对债市构成有力的支撑。其三, 来自银行,因为信贷依然受控,债券投资有望在银行的资产配置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股市下跌导致避险资金进场,信贷紧缩导致商业银行可投资于债市的资金更加充裕,这是推动前期债市上涨的双重利好。” 广发证券研究员何秀红判断相似。

 [1] [2] [下一页]

  相关报道:

  公司债或将井喷 替代打新成债基新亮点

  债券型基金风险收益比看三要素

  债券型基金销售调查:交银增利如何卖出100亿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