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丰元:投资须跳出惯性思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02:21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弘文 2008年,由宝盈基金投资总监刘丰元管理的宝盈鸿利收益基金,逐渐受到市场关注。截至2月29日,宝盈鸿利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在可比较的43只积极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2。过去两年的年度化回报率112.17%,在可比基金中排名第1,高于同期基准指数。 作为少数逃过年初市场大跌影响的偏股基金的基金经理,刘丰元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 老投行 老基金 今年36岁的刘丰元,在资本市场里打滚已经超过10个年头,从业经历遍及投行、研究、债券投资、股票投资等,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担任过关键岗位。 相对丰富的从业经历,给了他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资本市场的机会,亦对他目前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观点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早在国泰君安证券担任过投行项目经理的经历,被刘丰元视为其投资生涯中的重要一页。 “当时,我们那个部门在深圳就几个项目经理,手上的活基本没有停过。几个月就会接触一个新项目,几年间接触了大量的上市公司。” 投行承销必须深入上市公司,而长期“蹲点”公司一线以及和公司管理层密切沟通接触的经验,又给了刘丰元对相关行业较深入的认识和经验。 更关键的是,投行经验让他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运作思维有了一份独特的深入了解,这比科班出身的研究员,又多了一份直接经验。 “上市公司调研的核心,是把握公司的真实情况以及管理层的真实意图。有的时候,实际情况是A,但是从企业管理层嘴里说出来却是A+或者A-,甚至是B。能否对收到的信息去伪存真,很大程度上是要靠调研人员的经验。”刘丰元说。 而曾经和企业管理层“朝夕相处”的投行经历,为刘丰元洞察这些“弦外之音”,把握真实方向,提供了很大帮助。 曾经有过这么个案例,2年前,宝盈的研究员曾经在一家上市公司调研,当时带回来的情况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上市公司高管层和当地一些管理部门在接触的时候,顺口提到过同一个信息。刘丰元立刻觉察到,这其中可能蕴涵有投资价值的线索,顺着这根“藤”一路“摸”下去的调研,最终发掘了一个大的投资机会。 刘丰元说,投资决策最怕的研究报告就是“老总访谈录式”的报告,所有的主要结论、假设都来自上市公司的一家之言,没有悉心的核实、没有独立的判断,没有新的信息线索。根据这样的决策,不失误才怪。 “要想获得超额信息,必须要对公司的价值判断有超乎市场的判断,而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思考。”刘丰元说。 投资不能“想当然” 长期在投资研究一线的刘丰元,也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风格。其中,善于挖掘处于底部“拐点”的行业和公司,是很多人对他投资的一个评价。 去年以来,刘丰元管理的宝盈鸿利组合中,就出现了一批具备上述特征的股票,这些股票的陆续发力,成为去年4季度以来,宝盈鸿利基金表现不断走好的重要原因。 “要想获得超额收益,就必须在别人都不关注的时候,就发掘出一些未来将会持续改善的上市公司来,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思维上不能‘想当然’。” 刘丰元说,上市公司基本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些企业现在很好,未来未必上佳,而有些企业的现在虽然看上去估值很高,问题不少,但是其实蕴涵了变好的契机。但是,很多投资者包括基金经理,面对这样无人关注的公司,却很容易错过。 一个例子是,2007年刘丰元投资的一家食品饮料企业。当时,他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这家企业的产品在某个省份的销量突然猛增的信息。他直觉上觉得,这不是一个常态的增长,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变化。 于是,刘丰元立刻前往调研。几轮调研之后,情况明朗了。这家企业的一个主打产品,在该省份做了一个大动作——改变产品定位,从礼品酒变为餐饮酒。同时,这家企业还在这个省份,做了营销渠道的改革,效果同样理想。产品销售呈数倍的增长。调研还发现,对于这样的一个改革措施,公司管理层正在计划在全国各个省区全面复制。相关举措已经出台,正在不断落实中。显然,只要上述计划得以部分实现,那么这家企业的未来增长就将是十分快速的。 这个机会迅速被宝盈鸿利把握住了,在对其进行重仓投资后,宝盈鸿利的投资收益在半年多迅速翻倍。而很多机构是直到股价翻了一番之后,才开始关注这个企业的。 “其实,这样的信息,部分机构当时也都获得了,但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差企业,不可能有啥表现。第一眼就把它否决了,甚至连调研的兴趣都没有,自然就错过了这个投资机会。”刘丰元惋惜的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