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年:私募全面反攻公募(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10:08 21世纪经济报道

  “私募失败”的谬误

  《21世纪》:赵丹阳事件引起了大家对私募业绩和能力的怀疑,你对此怎么看?

  朱南松:2007年的一年之中,私募饱受批评。实际上,我们总结后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坏。大家在认识上还是有很多误区。

  从结果上看,公募基金中的364家股票型基金,2007年全年超过沪深300的只有10家,占比3.3%,在238只偏股型基金中,也只有10家超越沪深300,占比4.2%。

  而从私募的全年业绩看,如果我们把20%的费用还原进去,在63家管理型模式的股票型私募基金中,也有3家超越了同期的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占比4.8%,好于公募。

  所以我们认为单一看赵丹阳事件,并不具有代表性,他不能代表私募整个群体。

  《21世纪》:那你认为赵丹阳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事实上,2007年以前表现卓越的私募之中,有很多在2007年都或多或少地选择了保守策略,业绩远落于人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朱南松:投资理念出了很大的偏差。

  我们可以观察到,2007年业绩一般的私募,很多都是在国外有过操盘经验的,他们一般都是以国外的理念,基于两个前提判断投资策略:一是以成熟市场市盈率来比对中国,一是认为中国的资金处于开放状态;而实际上这两个假设都是错误的,中国既是新兴市场,同时资金处于封闭状态,因而他们得出了完全错误的结论。

  《21世纪》:那你觉得是市场错了,还是赵丹阳他们错了?价值投资在2007年似乎不能取得好的回报,还要坚守吗?

  朱南松:从当时的时点看,市场是对的。如果放到一个很长的期限看,那A股这样的市盈率肯定是错的。

  所以说,从长远看,A股还是要和国际接轨,他们说的也是对的。只是现在海外说中国泡沫的人,大都没有实际操作过A股。至于这个时间有多长,没有人能说清楚。

  谁都愿意短期能够赚钱,只是短期不赚钱的确定性较强,名声不好听,所以大家都喜欢价值投资。

  我的意思,并不是反对价值投资的观念,投资实际上是不拘形式,如果追求确定性,就会往价值投资多靠一些。

  2008年的市场更适合私募

  《21世纪》:从私募的整体业绩看,2007年确实“黯然无光”。

  朱南松:为什么私募2007年做得不好?

  第一,2007全年市场是单边市,比较适合公募,不太适合私募。私募是追求绝对回报,考虑风险和风格化投资因素,加上一些私募仍处于开拓阶段,出于确定性考虑,选择保守投资。但2008年的市场就很适合私募。

  第二个因素是私募的人才参差不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