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揭秘基金限购风 模过快增长影响业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0日 11:22 南方都市报

  8月以来逾十基金暂停申购,公告多解释为控制规模考虑 

  一边是基金增发扩募忙“增肥”,另一边诸多基金集中暂停申购。

  Wind资讯统计显示,8月以来,陆续宣布暂停申购或大额申购的基金已达11家,这其中固然有暂停申购5天以内的,但是更多基金压根没有指定恢复申购日。为何会出现基金大面积的暂停申购?这些基金何时才能“开闸”呢?本文将为投资者解答这些问题。  

  上投摩根四“股基”全封闭

  李小姐最近很困扰: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买入基金,结果挑来挑去,看入眼的基金全都“封闭”了。不过,这种买基金遭遇“闭门羹”的事情恐怕并非偶然。随着8月8日上投摩根阿尔法基金暂停申购,上投摩根旗下的4只股票型基金齐齐进入了封闭期。

  “现在公司旗下四只股票型基金规模都已经达到了100多亿,大规模的基金加上持续快速涌入的申购量,使我们这些基金持续提供优质绩效上面临相当压力。”上投摩根总经理王鸿嫔在接受采访时显得很无奈。

  公开资料显示,上投摩根旗下4只基金最早关闭申购通道的是上投摩根中国优势,于5月11日暂停申购,随后,成长先锋和内需动力先后于6月25日和6月27日暂停申购,阿尔法则在本周三宣布暂停申购。

  上投摩根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该公司旗下基金暂停申购多为基金经理主导,理由无非是规模过大,适合该基金投资品种不够多。“并非是所有基金都限制在100亿规模内,而应该是基金经理根据合同规定和市场环境决定的。”这位人士表示。

  最长“封闭”时间逾半年

  “封闭”了的

开放式基金一般多久能打开赎回呢?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暂停申购或者大额申购(从20万到1000万不等)的开放式基金多达269只,其中有19只迄今仍未打开申购,10只尚未打开大额申购。而今年以来,暂停申购或大额申购超过30天才“开放”的基金另有36只。

  其中,暂停申购时长最久的莫过于华夏大盘精选基金,这一长期稳定且风格灵活的绩优基金,自今年1月19日发布暂停申购公告后,无论投资者如何追问,也只有“恢复申购时间请静待公告通知”的回复,颇有“将封闭进行到底”的势头。

  值得一提的是,和上投摩根一样,华夏基金似乎同样对暂停申购颇为青睐。时至今日,该公司旗下处于“暂停申购”和“暂停大额申购”状态的基金共有6只,包括华夏大盘精选、蓝筹核心、平稳增长、回报2号以及两只债券型基金。而华夏回报自去年12月28日起暂停100万以上大额申购至今年7月18日方打开,也创下去年“封闭”最久的记录。

  意在保护持有人?

  基金规模无疑是和基金管理费用挂钩的,在这一前提下,基金暂停申购,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关闭了大幅扩容的通道,基金管理费自然也不会大幅提高,那么基金缘何频频出招,“自断财路”?

  对此,上投摩根也相当认同。“目前基金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于基金管理费用,主动限制旗下基金规模扩张会牺牲公司可观利益”,该公司内部人士表示,他们认为,短期收入应让位于持有人利益和品牌建设,整体上来说,资产规模快速扩大不利于基金的运作,对投资人的长期收益也会带来一定损害。

  而来自持有人的压力也是原因之一。“我们开放申购的时候,老持有人就会有意见,当我们暂停申购的时候,要买入的新持有人也会很大意见的。”一位业内人士笑称,对于基民而言,应对这一现象的最好做法,就是及时关注基金打开申购的消息,把自己变成老持有人,就再不会对暂停申购有意见了。

  是不是暂停申购的基金都值得投资呢?联合证券资深基金研究员任瞳认为那也不一定,因为基金暂停申购往往有自身的考虑,不见得完全出于投资人利益的考虑,关于是否买入还是要观察基金本身的情况。

  本报记者 李小天 实习生 朱娅琳

  -专家看法  

  规模过快增长影响业绩

  此前,基金暂停申购一般都“事出有因”,如持有股改停牌股票,为了避免恶意资金趁机进入套利,导致摊薄现持有人的利益等因素。如今,根据相关公告显示,“出于控制规模”的考虑而进行的“封闭”趋势越来越明显。那么基金规模与业绩之间的关系究竟为何呢?

  对此,任瞳表示,基金规模过快增长确实会影响业绩表现,尤其是在市场上行,基金申购火爆的情况下,适当限制基金规模,客观上起到保护持有人利益的作用。

  任瞳认为,市场疯狂的时候,规模增长速度一定超过基金管理人能力的增长,因为人的能力短期难以大幅提升,一旦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可能出现管理团队能力不足以维持之前迅猛业绩增长的情况。过去几年的数据显示,规模较大的基金,业绩往往趋于中庸,而中小规模的基金尽管两极分化更明显,但也不乏表现异常醒目之辈。不过,从目前整体趋势来看,基金最佳运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主要是因为证券市场扩容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一部分基金严格控制规模,亦有一部分基金坚定朝着“巨无霸”方向迈进,这又出于什么考虑呢?任瞳分析称,这和基金公司内部结构有关,整体来看,投研部门并不乐于把规模扩大,而市场部门的冲动则更为强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