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基金系QDII 放眼全球能否得胜全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01:49 证券日报

  南方、华夏、嘉实、上投摩根陆续获批QDII资格,“四大天王”即将同台竞技

  □ 本报记者 张胜男

  刚刚过去的一周,基金系QDII的消息扎堆儿出台。7月26日,南方、华夏两家基金公司获得证监会和外管局批复,具备了开展QDII业务的资格。8月1日,嘉实成为首家获得开展QDII业务资格的合资基金公司。8月3日,上投摩根也正式宣布加入基金系QDII大军。

  基金公司也可以继银行保险之后,发行QDII产品,行业内人士对此额手称庆。

  某业内人士感慨道:基金系QDII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投资海外市场的

理财产品。银行此前所推出的那些QDII都是“代客境外理财”,说白了就只是“壳”而已,缺乏作为一个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主动投资的核心定义。言语或有过激,心情可以理解。

  然而,分三次批四家,时隔不过一周,审批步伐快得确实有些出乎人们预料。

  记得7月31日上午记者打电话给一位基金界比较权威的分析人士,他非常肯定地说,现在从老十家中精挑细选出这两家,为的就是先发一两只产品看看,试运行一下,要批下一家,怎么也要过个一年半载的,视第一批QDII基金的运作情况再定。

  当记者问道,那为什么两家都是本土基金公司而非合资公司的时候,他表示,本土的也未尝不好,合资的也未必更佳。事实上,一些合资基金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很是令人担忧,投资者将几十亿的资金委托给它,怎能放心?紧接着,他又对华夏和南方两家公司在投资和研究方面的能力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然而,世界因为充满了意料之外才显得格外让人惊喜。嘉实基金QDII业务获批的消息第二日就见诸报端,广为人知了。而周末,当人们还在打听这三家公司的产品设计有何异同的时候,第四家——上投摩根也昭告天下了。

  监管者的意图我们权且不去猜测,单说这四被选中的秀才。

  按理说,既是监管部门千挑万选出来的四家先锋公司,那自然是最优秀的。然而,这四家国内最优秀的基金公司一旦放之于全球市场,是否能够依然傲视群雄,游刃有余?如果未来的优势仅在于能够发行国内其他基金公司所不能发行的产品,那岂不是贻笑大方?

  回想2006年11月以试点身份开始正式投入运作的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将投资范围定位于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主要国际市场,投资对象是股票、债券、房地产信托凭证及商品基金,1.97亿美元抛向国际资本大海,截至2007年3月30日,基金净值从1美元涨到1.019美元,涨幅仅1.9%;截至6月29日,累计净值为1.038美元。投资情况似乎唯有“稳健”二字得以形容。

  然而这次,四大天王之一的南方基金认为自己是有备而来。南方基金公开对外表示,公司不仅在QDII业务方面做好了全面的准备工作,在海外资金募集投资国内的离岸业务方面也做了充分的调研与准备。

  不少投资者认为,国内优秀的基金公司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有扎实稳健的投研团队,有对市场走势的准确判断,有对上市公司的深入调研。一旦市场从封闭的游泳池转变为无边的大海,基金公司有这样的人才和实力吗?

  南方基金主管QDII业务的副总经理许小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说,按证监会的规定,符合要求的大约有20多家基金公司。但那些都是硬指标,事实上还有一个“1+3”的软指标,即公司至少拥有1名在海外工作5年背景的人员和3名在海外工作3年背景的人员。而南方基金公司一直非常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公司组建了一支由33名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助理、

证券研究员组成的南方基金投资管理团队,95%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40%以上具有海外学习与工作背景,6人取得了CFA资格。在过去的发展中,公司有意识地加强了海外业务人才的招募和培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公司领导带队的境外投资研究团队。

  再看其他三家公司,嘉实为了稳健,走“大中国概念”,首只海外投资产品计划投资于在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美国NASDAQ、美国纽约交易所等上市的在中国地区有重要的经营活动的上市公司的普通股和优先股。

  华夏言行低调,却暗地里准备了多款QDII产品,只待证监会批复。

  上投摩根一向群众基础深厚,人们依然对它新基金一日认购900亿的纪录记忆犹新。这次,将目标定位于亚太地区证券市场以及在其他证券市场交易的亚太企业。投资市场包括但不限于

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地区、印度及新加坡等区域证券市场,投资视角独到。

  海通证券基金分析师单开佳表示,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持续上涨,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日益走高,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逐步加大,全球化投资可以有效分散单个市场的投资风险,有助于提高经风险调整后的投资回报水平,但是投资者也应该关注在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背景下,QDII产品能否跑赢投资海外市场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与“升值”成本,总体来看,建议投资者可以适度参与。

  “适度参与”四个字,将业内人士尚且拿不准的心态表露无遗。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