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首批基金QDII获准 联袂外资高调出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5日 10:07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申兴 孙健芳 深圳、北京报道

  7月31日,证监会批复了嘉实基金的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Investors,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资格,之前的7月26日,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已经获批,再算上一年前通过试点取得首发资格的华安基金,已有4家基金公司取得入场券。

  对于基金首次获得境外投资的资格,业内人士均相当重视。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高调宣称,“QDII就是把国内资金跟国际市场打通,使得投资人能够真正地坐在家里实现全球化的投资。”

  一位接近证监会人士介绍,“证监会的思路是成熟一家批一家”,之后会陆续有7-8家基金公司获得资格。

  内外门槛

  7月初,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该办法要求申请QDII业务的基金公司净资产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经营基金管理业务达2年以上,最近一个季度末资产管理规模不少于2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汇资产。

  据此推算,目前国内57家基金公司中有华安、南方、上投摩根等20多家基金公司符合申请QDII业务资格要求。据了解,南方、华夏、上投摩根、海富通等多家符合条件的公司第一时间上报了资格。

  因为成立时间尚不足两年,此前已经提交了申请的工银瑞信和交银施罗德只能作壁上观。“我们主要是在净资产指标上还有缺口,所以现在正在与股东积极协商进行增资。”暂不符合规定的公司如宝盈、申万巴黎等公司解释如出一辙。

  但最大的障碍不在这里。

  按照证监会新规定,发展QDII业务的基金公司至少要拥有一名在海外工作五年背景的人员和三名在海外工作三年背景的人员,这让不少公司感到棘手。

  南方一家有资格但不愿意申报的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一开始,QDII注定是一项赔本赚吆喝的业务。”另外一家正在筹备QDII资格的基金公司项目负责人感叹,“人才非常重要,我们给不起相应的高薪水很难招到合适人才,月薪至少得4万-5万。”

  而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基金公司早已储备了大批的人员,如南方基金为QDII产品准备的人员就差不多达到10个人,除了招聘来具有12年海外市场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谢伟鸿,还计划派两位人员到国外顾问那里长期合作、学习。

  “我们的想法是希望一开始就比较成功,所以选择的几家都是大公司,毕竟QDII资格要考虑公司投入能力,只能成熟一家批一家。”接近证监会人士透露。

  记者从多个途径获悉,除了已经陆续拿到批文的南方、华夏和嘉实,华安因为率先试水QDII产品被豁免了资格申报,只需要通过提交报告的方式将营业执照上的业务范围增加“境外投资管理”一项。此外,海富通、博时和上投摩根基金相关人士对资格获批也颇为乐观。

  但并非所有符合资格的公司都上报了申请,如易方达、广发、招商、大成、泰达荷银等公司目前尚未提交,大成基金的说法也代表了一部分公司的意见,“我们的产品还没有设计好。”

  华安基金全球投资部总监孙志方表示,“在取得QDII资格后,大家还需要等待会里出一个有关产品申报的指引,才会正式上报产品方案,上报方式跟国内发行基金类似。”另外一家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好几家公司的产品都已经成型,等指引一出就会报上去。”

  出海联姻

  “2005年3月,德意志

资产管理公司入股嘉实以来,经过两年半的紧密协作,已经为海外投资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嘉实总经理赵学军称,“在人才方面,目前嘉实拥有海外学习和工作背景的员工45人。”

  而没有外方股东的南方、华夏和华安则开始了联姻之路。南方基金首只产品携手梅隆集团,华夏联袂境外投资顾问美国普信集团,华安则跟雷曼兄弟已经有了一年的亲密合作。本报获悉,海富通、上投摩根等合资公司也得到外方股东强力支持。

  对此,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指出,除了借助境外投资顾问的力量外,每家基金公司都投入充分的人力物力参与境外投资,享有完全的主动决策权力。南方基金副总许小松也认为 “合作伙伴的选择是以产品为指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伙伴,通过QDII可以博览众家之长”。

  海外投资界也对中国基金业的QDII寄予厚望。

  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邓体顺认为,国内资本被允许进入海外市场之后,国内及国外投资者之间更高水平的互动能够改善国内市场的微观结构,并且随着中国投资者逐步地学习海外优秀的投资经验及投资理念,还将加速海外及内地资本市场的发展。

  一些基金公司负责人敏锐地意识到基金业的竞争将面临新起点。南方基金在内部文件中提到,“国际化发展战略已经提到公司的议事日程。公司将考虑在国际业务方面进一步扩大人员招聘,搭建国际投资平台,完善全球资产管理系统,以及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构建海外子公司。”

  华安基金人士也透露,公司目前考虑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已经在详细论证并跟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将来会有频繁的海外出差,比如跟境外投资顾问的沟通,调研海外的上市公司,考察海外资产管理机构。”

  抢占高点

  尽管基金公司在追逐QDII出海,但业内普遍认为,这项业务投资巨大而且有不确定性。“盈利取决于管理资产的规模和管理水平,但可以预期的是一开始的管理规模和收益率都不会太高。”一家相关基金公司副总坦承。

  但高良玉认为,“QDII就像年金一样,到现在也不会赚钱,但这些属于战略性产品,不能拿短期的盈利来考核它。”其观点代表了一批正在积极开展该业务的基金公司看法。

  起步居前的基金公司在人员配置、内部规则设计、国内主托管银行与国外次托管银行的商定工作已基本到位。其中一家公司对记者表示,“我们的第一只QDII产品希望募集到10亿到20亿美元的规模,预期收益率的合理范围应该在10%到25%之间。”

  “全球多元化投资是降低风险的不二法门”,曾在日本取得同类基金业绩第一的谢伟鸿坚持认为,如果将来QDII基金开展的时候,投资人不论金额大小都可以投资全球任何市场,不管是多大的金额都可以达到分散风险追求投资回报的目的。

  国内基金公司期望能在居民海外投资大

蛋糕中分得一块,同时实现国际化的飞跃。“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在不远的未来,中国基金业中也将出现誉满全球的资产管理公司。”一家规模居前的基金公司如此表示,这恐怕才是疯抢QDII的真正动力。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