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频频公转私 基金经理加速跳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09:01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付建利

  日前,嘉实基金公司旗下丰和基金经理赵军和主题精选基金经理王贵文辞职,工银瑞信精选平衡基金、华富成长趋势基金也发生基金经理变动,再次将基金经理流动这一话题摆到了面前。

  基金经理频繁“跳槽”

  2007年,基金经理频繁跳槽仍是业内的一个显著特点,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共发生163次基金经理变动,约占基金经理总人数的41%,剔除新发基金,共计发生约130次基金经理变动。其中,1月21次、2月22次、3月36次、4月32次、5月16次,6月19次,7月以来17次。而2006年全年共发生基金经理变动180次,2005年共发生基金经理变动69次,2004年共发生基金经理变动32次,2003年共发生基金经理变动15次。

  随着牛市的继续,基金经理变动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特点。在今年以来的基金经理变动中,

股票型基金经理占据多数,为89.44%,而货币基金经理变动次数为9次,债券型基金经理变动8次。在163次基金经理变动中,
封闭式基金
只有13只发生基金经理变动,相对稳定。

  数据显示,国内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已突破1.8万亿,比去年年底的8500多亿翻了一番还多,今年第二季度基金资产总规模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第一季度。在基金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基金经理变动的频率也逐年加大。统计显示,近年来基金规模年均增幅约为39%,而基金经理年均变动频率则高达50%左右。据统计,在众多的基金经理变动中,大约58%的基金经理是在公募基金中流动,30%的基金经理由公募基金转向私募,另外,10%左右的基金经理转向券商、保险、银行等机构。

  由“公”转“私”惹关注

  在日益频繁的基金经理跳槽风波中,由“公”转“私”因其对持有人影响最大而最为引起市场关注。原工银瑞信基金投资总监江晖成为深圳市星石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成为继原博时明星基金经理肖华、长盛基金投资总监闵昱、建信基金研究总监蒋彤之后,又一备受关注的“公”转“私”事件。

  “人才从公募流向私募已成趋势,但也不可过于夸大。”有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经理流向私募,最主要的无非两大原因:一是私募的高提成使基金经理年薪过千万甚至上亿成为现实,二是公募的投研体制有巨大的改进空间,近期监管层又加强了对基金业“老鼠仓”的监管和查处力度,部分公募基金经理为寻求法律上的“安全边际”,转而投身到私募。“但公募基金的规模及投研实力和平台是私募所无法企及的,一旦牛市转熊,许多私募创造的

神话将不复存在。”上述人士表示。

  针对基金经理变动频率越来越大的现实,不少基金公司已采取了应对措施,最典型的就是淡化基金经理的个人色彩,强调团队的力量。

  深圳成为私募大本营

  引人注意的是:基金经理弃“公”投“私”后,大多选择在深圳这个私募大本营发展,有业界人士甚至形容深圳为内地私募一块“乐土”。

  在深圳市明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达看来,深圳之所以成为私募基金的乐土,主要原因在于“深圳环境相对开放,另外还有深国投这样一个极好的平台,而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那里的私募某种程度上是融资,是非市场化的。”刘明达认为,深圳为私募基金提供的环境和土壤,符合开放式资产管理的要求。

  记者所熟悉的一位掌管着过亿资产的私募基金经理黄先生表示,深圳之所以成为国内最大的私募基金集中地,首先得益于政府的支持。“虽然政府没有公开明确支持,但不公开反对就是支持了。”坊间也传播着这样一则故事:在一次私募峰会上,深圳一位政府官员说:“我对私募的政策就是不关心、不过问、不反对。”言毕,台下参会的私募界人士掌声雷动。在不少私募基金经理看来,这种“三不”政策,其实就已经是对私募最大的支持了。在全国其他很多地方还在为私募基金合法与否争论不休的时候,深圳早已默认“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一道理。

  黄先生还认为,相比国内其他地方,深圳率先举办的私募峰会,也吸引了全国许多私募人士,同时提供了一个互通信息和交流的平台。至今,不少上海、北京或江浙一带的私募界人士,都养成了周末到深圳交流信息的习惯。而在上海和北京金融实力日益强大“大兵压境”下,深圳的金融地位越来越式微,这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深圳在私募基金上的老大地位,可以看作是地方政府寻求金融强势的一种‘剑走偏锋’的尝试。”这位黄先生还透露,相比内地33%的税收,在深圳注册的私募基金一般税收在15%左右,这也是深圳吸引全国私募的一大原因。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王群航认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历来民间游资比较多,民营经济比较发达,众多资本有强烈的增值需求,而深圳作为国内两个集中的资本市场之一,资本运作的经验丰富,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此外,深圳靠近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信息更为灵通。而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合伙企业法,也为私募基金的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渠道。在一直沿用代理账户管理、信托计划两种主体运作模式后,国外司空见惯的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有望在国内开闸。

  不少私募界人士一致认为,深圳之所以对私募基金有着特别大的吸引力,不能不提到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深国投这一私募基金运作的重要平台。相比于国内其他的信托机构,深国投有着成熟的运作信托类私募基金的经验,其严格的风险控制流程更是为业内所称道,也把不少试图浑水摸鱼的私募基金排除在主流运作模式之外,提高了私募的门槛。一方面,深国投发行的信托私募产品摆脱了法律上的误区,另一方面,深国投长期以来积累的优质客户群,也有利于信托私募的稳定发展。迄今,肖华主导的深国投·尚诚,蔡明主导的民森A期、民森B期等信托类私募基金,均是通过深国投这一平台发行。深国投官方网站信息显示,仅6月中旬以来,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共和4家私募机构合作发行了8只信托私募产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