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海外金融机构积极备战QDII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 06:0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郭蕾

  QDII政策出台一年有余,受内地股市畅旺和人民币升值憧憬等影响,QDII产品似乎并未得到内地投资者青睐,180亿美元的额度仅用了5-10%。最近QDII投资股票的比例提高到50%,QDII吸引力提升。随着政策进一步开放,QDII的形式也将日益增多。

  多家跨国金融机构认为,虽然近期QDII发展较慢,但市场前景可观。摩根大通认为到2020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将达到822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潜在市场,吸引了各大跨国金融机构争相进入。

  多方准备,积极备战

  据记者了解,多家跨国金融机构相关业务主管日前活动频仍,积极接触内地银行、保险公司和近期可望获准投资海外的基金管理公司。摩根大通市场主管李晶日前亲自飞抵北京,与内地相关机构探讨QDII业务的拓展。

  瑞银作为中国第一家QFII,其QDII业务拓展非常积极。瑞银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告诉记者,我们希望与各个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合作,并将我们的技术传递给他们,同时希望与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据记者了解,目前包括渣打、花旗和中行在内的多家中外资银行已采用了瑞银提供的QDII产品。

  德意志银行环球市场董事张红也透露,该银行筹备工作在去年4月QDII政策正式出台时就已展开,到今年5月11日,QDII投资范围扩大,德意志银行已做好了准备。

  恒生银行副总经理兼投资及保险业务主管冯孝忠先生也表示,该行已设计了一些初步的产品方案,待调研结果出来后决定是否推出QDII产品。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同的金融机构凸现各自优点,采取了不同的业务拓展策略。

  冯孝忠告诉记者,恒生如果推出QDII产品,将借助恒生内地的网络直接推广。恒生做QDII的优势在于在内地拥有16家分支机构,客户可通过恒生自己的网络了解恒生,不需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网络;同时,恒生旗下的恒生资产管理公司本身就是香港政监会认可的机构,其管理的100多只基金是在香港

证监会监管下公开发行的,不需要用其他机构的产品。

  张红认为,在国内网络上最占优势的仍旧是国内的银行,德意志银行在中国虽没自己的网点,但基于优势互补的考虑,可借助国内银行销售QDII产品,自身则专注于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服务。

  袁淑琴则强力推荐了瑞银强大的执行能力和信息优势———瑞银是全球二级市场最大的交易商,全球每9个

股票就有1个由瑞银经手的。拥有庞大的股票交易电子平台,可以让客户以最好的价格,非常快捷地交易股票,有助于大手交易。同时,瑞银在股票交易的执行方面全球排名靠前。其市场占有率高,掌握的信息也多,能够直接和全面地掌握交易的流向,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前途光明,道路坎坷

  对于近期QDII的推广,各受访机构表示目前虽存在一些障碍,但对中国QDII的未来都充满信心。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内地股市的强劲,是公认的降低QDII产品吸引力的因素。张红表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的确令QDII产品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而且,QDII产品设计的门槛较高。在证券投资比重提高之前,QDII只能在海外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回报率在5%左右,相对于去年内地股市130%的回报率,的确非常缺乏吸引力。因此短期内,QDII不会成为国内投资者的首选。

  袁淑琴也认为,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憧憬较高,但同时没有好的对冲方法,导致内地机构不愿购买外币资产。此外目前的QDII产品大都是固定收益产品,虽然最近股票投资比例提高到了50%,始终无法反映股票市场较高的回报。目前QDII产品的投资回报本来就有限,同时由于产品结构复杂,经手人较多,手续费很高,使得其整体的收益率并无太大吸引力。

  但如果着眼于中长期,外资金融机构普遍相信QDII产品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德意志银行预期到2010年,中国海外投资的总规模将增加到500亿美元。李晶也表示,摩根大通相信到2020年,中国的资本项目将全面开放,如果中国的银行储蓄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届时只要有5%的储蓄流向海外,中国的海外投资就将达到8220亿美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