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私募基金究竟是蜜糖还是毒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 12:46 卓越理财
文/郭静 提起私募基金,也许很多人都觉得陌生,但说起“量子基金”、“老虎基金”,也许您就不陌生了。这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像幽灵般四处游荡且频频兴风作浪的对冲基金,正是国外最典型的私募基金。这些金融“大鳄”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屡屡出手,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它们所具备的惊人能力。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以民间资金为主的私募基金一般都拥有合法身份,已经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筹资方式、投资方式和信息披露方面有较多的灵活性,在解决企业筹资难题、活跃资本市场方面功劳卓著。 在那里,私募基金是蜜糖,担当一个极为重要的资本投资角色,给人们带来可观的利润,它是合法的,也是被政府允许的。而在国内,私募基金只是少数人的蜜糖,更或者是大多数人的毒药? 在国内市场发展的血雨腥风中私募基金顽强生长起来,尽管存在着欺诈,存在着诸多的不规范,而且私募基金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是躲躲闪闪,处于“地下”工作状态。但是,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的私募基金性质的机构日益增多,它们完全是由市场需求而自发“成长”起来的,其顽强的生命力令人侧目。 借着2006年大牛市的崛起,近期国内私募基金形势看似一片大好,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截至4月13日,沪深股市市值已逾14万亿,私募已经占了约8%,总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 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有很大区别,私募基金具有三高的特点:既具高收益,但同时兼顾高费用,高风险: 高收益:2006年国内开放式基金的最高收益率约160%,但如果和私募基金的收益率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不少私募基金去年的收益率都远超过200%,300%—400%也是常见的业绩; 高费用:但是高收益意味着高费用,私募基金的收费标准和公募基金大不一样。目前,我国私募基金的通常做法是效仿海外对冲基金“two twenty”原则,私募基金管理人收取2%的管理费,同时提取业绩回报的20%。 高风险:高收益自然也有高风险。由于私募基金都是由私人创办,自有资本少,且人数不多,投资者委托理财后,收益完全是靠私募基金经理的个人表现甚至道德水准,面临的市场、操作、法律和信誉等方面风险都很大。很难有基金连续多年保持良好的业绩,现在全球每年大约有1000只对冲基金产生,也有约1000只消亡。 私募基金是极富魅力的,但是对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来说到底是蜜糖还是毒药? 大众投资者面临较大风险 纵然私募基金相对于公募而言为本就单一的金融市场添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多元化的投资手段,但是私募基金在活跃了证券交易的同时,又暗藏极大风险,缺少法律保障是最不稳定的因素。 目前大部分私募都是依靠潜规则或者信誉这种没有法律保护的软性约束生存。一旦出现纠纷,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广大的投资人的权益很难保护。另外,私募基金地下状态使大众投资者没有很好的渠道获知大部分私募基金的股东信息、基金经理履历、投资风格、信用级别等,加之私募基金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令投资者面临更大风险。 私募坐庄操纵市场,有扰乱之嫌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上市证券,多活跃于二级市场。由于有以往私募基金坐庄的先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国内名声不佳,国际上因对冲基金对市场冲击也鲜有美名。国内的私募基金也有操纵股市之嫌。例如,这些日子风靡股市的杭萧钢购就有被私募基金炒起来的嫌疑。据调查,拉起杭萧钢构10个涨停的资金可能是来源于江浙一带的私募,而这些私募或许才是真正幕后方的过桥资金。 私募基金一直在寻找机会,只要有公募基金的盲点,私募基金就会出手,抢夺短平快的利润,这样的结构也就造就了目前的市场格局,公募基金为主导,私募基金作为补充,行情在反反复复中上涨,基金在上涨中赚钱,市场风险也越积越大,最终很有可能是公募基金筑顶,私募基金逃顶,中小散户套牢的局面。 私募基金对于中小投资者是一把双刃剑 缺乏合规身份的私募基金对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的中小投资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部分私募基金灵活的操作手法和成功的运作水平为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中小投资者普遍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及有效手段。即使有自我保护意识,当其权益遭到损害时,组成联合集体与损害者抗衡,但也会由于其是分散的个体组合,因缺乏诸如有效的组织者、专业知识以及联合成本过高等原因而导致无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因此,私募基金既是蜜糖也是毒药,在它还没有走向“阳光”的前提下,中小投资者一定要审慎对待,多学习投资知识,正视私募基金,这样才能促使私募基金真正成为自我主导、自我管理、自担风险的现代化经济活动。 (作者 北京普金理财顾问有限公司理财分析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