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基情燃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5:57 招商周刊

  “基”情燃烧

  起步

  基金进入中国的时间是1991年。

  这一年,美国股票市场新注入的资金中已经约有80%来自基金,1992年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6%。

  但此时,中国国内证券市场才刚刚起步。这年10月,“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深圳南山风险投资基金”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和深圳南山区政府批准成立,第一批投资基金产生。

  之后,国内基金迎来了一个小小的发展高潮。仅1992年就有37只基金经各级人民银行或其他机构批准发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简称“淄博基金”)。

  “淄博基金”是国内第一家比较规范的投资基金,1992年11月正式设立。该基金为公司型封闭式基金,募集资金1亿元人民币,于1993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早挂牌上市,是第一只上市交易的投资基金。

  淄博基金的设立揭开了中国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序幕,并在1993年上半年引发了短暂的中国投资基金发展的热潮。但基金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性和积累的其他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多数基金的资产状况趋于恶化。从1993年下半年起,中国基金业的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1991年-1997年,中国只发展了72只封闭式基金,并且除了淄博基金、天骥基金蓝天基金为公司型基金外,其余都是契约型募集的形态,募集资金也只有66亿元。

  这些基金一般规模较小,运作缺乏规范,除极少数以外,基本上只能称之为“类基金组织”。

  但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探索,毕竟为我国证券市场上引进了一种新的工具,使国人知道了证券投资基金,从而在广大投资者中间唤起了最初的基金意识。

  成长

  但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变化的契机源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颁布。

  1997年11月14日,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颁布了《暂行办法》。这为我国基金业的规范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1998年3月27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新成立的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和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分别发起设立了规模均为20亿元的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这标志着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主导方向。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试点的序幕由此拉开。

  但此时,基金仍都是封闭式的。只能一次性募集,规模固定,在封闭期(通常10年以上)不能赎回(类似于股票不能退股),也不能兑现,只能在证券市场转卖。

  随后,证监会对原有投资基金进行清理规范,曾将10只老基金合并改制成4只证券投资基金。

  所以,截至2001年9月,我国共剩47只封闭式基金,规模为689亿元。

  发展

  2000年开始,中国基金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是《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的发布,二是国内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的诞生。

  2000年10月,《财经》发表《基金黑幕》一文,不但使《财经》杂志一举成名,也直接触发了持续一年多的股市大讨论和监管当局一系列严厉措施的出台。

  当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此后不到一年,2001年9月,国内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诞生。国内基金业实现了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的历史性跨越。

  与此同时,对原有投资基金清理、改制和扩募的工作也在不断进行之中,达到规范化要求的,重新挂牌为新的证券投资基金。

  从2002年开始,基金品种开始多样化。债券基金、指数基金、伞形基金、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可转债基金、上市开放式基金(LOF)、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中短债基金等创新产品纷纷现身。

  这一年,基金公司开始出现外资的身影。当年7月,《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公布。12月,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公司正式成立。

  2004年3月 海富通收益基金首次募集规模高达131亿元,成为第一只首发规模突破百亿元的证券投资基金。

  2006年百亿基金诞生了5只。其中,12月7日成立的嘉实策略增长基金有419亿份,为中国基金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票型基金。

  截至2006年末,我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已有58家,管理数量已达307只。其中,开放式基金254只,封闭式基金53只。基金资产规模8565.05亿元人民币。其中,开放式基金的资产净值6941.41亿元,已占到中国基金市场资产净值的81%。

  部分数字来源:证券业协会的《基金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基金怪怪的

  2006年是基金丰收的一年。由于股票市场在2006年出现翻番上涨行情,所以跟股票市场联系密切的基金大都表现很优秀,尤其是偏股型基金,全年净值增长超过100%的股票型基金近百只,其中部分基金年内净值增长超过150%。

  这大大带动了基金的热销。嘉实策略增长在一天内募集400亿元,创造了基金销售的历史纪录。南方绩优成长、华夏优势增长、工银瑞信稳健成长等发行规模也都超过100亿元。

  许多人购买基金时甚至到了不问管理人、不问基金类型、不问投资策略等的狂热状态。在此状态下,中国基金出现了种种奇怪现象。

  基金当作股票炒

  2007年2月27日,中国A股暴跌,创下10年来中国股市单日最大跌幅。

  事后,曾有基金管理公司的副总经理透露,在2月26日,基金面临了最大的赎回压力。她还计算了暴跌前后赎回的数字:26日的赎回量是27日的两倍。

  这一现象,正是中国基民把基金当股票炒的具体展现。他们以为净值高了风险也高,所以就用高抛低吸、波段操作、追涨杀跌、逢高减磅、短线进出、买跌不买涨等股票炒作的思路来对待基金。

  但这样做的最终的结果,常常是既赔了手续费,又降低了收益率。

  首先,频繁地申购赎回股票型基金,不但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而且由于选时操作不可能做到次次精准,很容易错过真正上涨的机会;其次,频繁申购赎回基金存在交易成本,申购加赎回股票基金一次性的费用一般在2%左右,在基金净值不变的前提下买卖5次的成本便高达10%。

  而在美国,基金持有者大都将基金视为理财工具,而非短炒工具,他们通常不会随短期市场波动而频繁进出。数据显示,自上个世纪80年代牛市以来美国基金持有人的平均持有周期是3年~4年。

  大爷大妈齐上阵

  最近有个段子被媒体反复引用。说的是北京一位老大爷本来是去银行存钱,结果看人家都在排队买基金就也买了基金。回家想想不对,又冲回银行问这基金利息是多少。

  其实,这位大爷不但出现在北京,也出现在青岛、济南、上海等各地。

  2006年,许多常去银行缴费、存取款的老年人都像这位北京大爷一样,偶尔接触到了开放式基金并买了少量尝试。正赶上股票市场大牛市,基金业绩喜人,几个月净值的增长抵得上存银行十来年的利息,于是人们奔走相告争相购买。

  的确,当身边的朋友邻居都向你炫耀买基金赚了多少钱时,很多人是很难抑制自己的投资冲动的,因为赚钱效应正做着贴身示范。许多大爷大妈因此被吸引也算正常。毕竟,以前他们的投资渠道只有银行定期存款和买国债两种,并且收益都不高。

  但记者采访中却发现:虽然许多老年人买基金的数额动辄数万,但他们当中有的连基金是什么都不清楚,更不知道哪家公司的哪只基金更好,更赚钱。一些银行柜台前甚至出现这样的场景:有的老年人开口要买基金,却不知买哪个,就说“要大家都买的那个”。

  这种现状无疑是危险的。2006年基金为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是事实,但前几年,投资基金经历过低迷也是事实。

  业内人士认为,去年基金高收益是建立在5年熊市转牛的恢复性上涨基础上的,虽然去年基金收益率超过100%,但将过去5年熊市的收益计算在内,几年平均收益只有20%~30%。

  实际上,在成熟市场,基金正常年均收益水平是8%~15%。世界上最著名的私募对冲基金——量子基金,在最红火的时候复合年度收益率也才40%~50%。

  老年人由于受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等方面因素影响,风险承受能力一般偏弱。这部分人在投资理财时,切记应该“求稳”,应该充分考虑风险。要充分认识到,基金投资从来就没有只赚不赔的,有获得高收益的可能,同样也有损失本金的可能。高收益高风险,风险和收益永远是成正比的,基金也不例外。

  基金八成银行销

  从2006年,许多银行网点出现排队买基金现象。据统计,约有八成的基金是通过银行销售的。与美国等基金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这属于中国特色。

  在中国,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健全、网点众多、客户基础广泛,加上基金的销售对象主要是银行的储户,因此,商业银行在基金销售市场中占据了主导性地位。

  而在美国,基金的销售渠道非常多元化,顾客购买十分方便,且有很多的选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养老金公司和基金超市成为两个新兴市场渠道。目前,养老金已是共同基金的最大资金来源,所占比重高达65%。基金超市是指透过单一账户,投资人可以买卖或转换来自不同基金公司的基金组合,并享受专业营销人员的投资顾问服务,通过这种方式购买基金的比例也占了一成以上。

  新基金认购排长队,老基金申购人稀少

  对开放式基金而言,购买新基金叫认购,购买老基金叫申购。

  目前,不少人排队买新基金,甚至有人以高价从别人手中购买。相比新基金认购的火爆,老基金申购的人数相对较少。

  因为多数人认为基金与股票一样,新的比老的好。他们觉得购买新发基金比老基金更有收益空间。他们依据的是这样一个假设:某只新基金1元,老基金2元,同样投入1万元,得到的份额为新基金1万份,老基金5000份(不考虑申购赎回费用)。同样涨1毛钱,新基金收益1000元,而老基金收益才500元。

  实际上,不能简单地拿1000元和500元来作收益比较,因为从基金收益规律看,能涨到2元的基金,再涨1毛钱的机会比1元的基金涨1毛的机会大得多,因为老基金已经过一段时期的考验。而且当大盘处于上涨行情时,新基金获益能力并无优势。新基金从发行到建仓要几个月时间,将错过部分涨幅,而仓位较高的老基金能吃到更多的涨幅。

  实际上,“新”和“老”本身没有好坏差别,差别主要在于你所选的基金本身的投资团队。同时要看股市的大盘趋势。

  股市持续上涨时,应首选老基金;而行情处于高位,方向不明时,可首选新基金。

  基金经理更换频繁

  基金市场的另一怪现状是基金经理弃公募基金奔私募。标志性事件是博时基金经理肖华另立门户筹建私募基金。

  首先看一下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区别。

  所谓公募基金,是那些已经通过证监会审核,可以在银行网点、证券公司网点、以及各种基金营销机构进行销售,可以大做广告的,并且在各种交易行情中可以看到信息的那些基金。

  而私募基金是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私募的募集对象数量一般比较少,比如200人以下。

  在我国,私募基金有十余年历史但至今仍处在半地下状态,人们往往会把它们和庄家、不规范运作联系起来。他们一般都以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的身份存在。操作方法比公募基金简单一些。但是风格更加强悍一些。

  既然私募基金至今尚未转正,基金经理为何纷纷弃公募基金奔私募?据《成都商报》分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金经理收入的巨大差异。

  2006年大牛市,收入最高的一位公募基金经理拿到了大约400万元,而同行的平均收入是50万~200万元。

  同时,去年收入最高的私募基金经理至少拿到了5000万元,而同行的平均收入在200万~数千万元。

  收入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公募基金经理纷纷转投私募。

  与此对应的是基金经理更换频繁的现象。这与前一现象存在因果联系。

  根据晨星中国的报告,2006年有三成基金的基金经理由于各种原因,调离职务,共涉及97人次。2005年则有87位基金经理被公告调整岗位。而在美国,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一般超过5年。

  毫无疑问,基金经理的变动,可能会引起基金在投资策略、投资风险、资产组合等各方面的改变,对投资者的影响不言而喻。

[上一页] [1] [2]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