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时基金前经理肖华的跳槽事件触动了整个行业:公募基金的春天还能延续多久?
蒋飞
肖华递过来的名片上印着“深圳市尚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尚诚”),简约到没有设计任何标识。比起他辞别的博时基金,这家今年初刚注册成立的小公司名不见经传,却承载着一位明星基金经理近十年的“私募”梦想。
今年春节前,肖华开始着手筹备属于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3月12日,通过与深圳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深国投”)的合作,深圳尚诚的首只基金进入为时两周的认购期。目前这一信托模式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已结束募集。
肖华的尚诚基金是深国投发起的第14只同类产品。截至3月底,深国投共有15只投资于国内证券市场的信托基金。这种由深国投在2004年创新的变通办法,使得深圳尚诚这样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得以借助合法合规的信托平台,募集和管理证券投资基金。
肖华并非从公募基金转到私募基金的首吃螃蟹者,但因曾为公募基金勇将的身份背景,其离职引起业界高度关注。
疯掉的“保本保底”
比起现在很多年轻的基金经理,1965年出生的肖华从事基金管理之前的经历要丰富得多。肖华1993年即将从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时,南下深圳寻找工作,而他所供职的第一家公司,竟是任正非的华为技术。
今天的华为已经是让国际电信巨头无法小视的中国第一大电信设备企业,而当时的华为还是一家小公司,小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肖华预料到它能够在13年后创造656亿元的年销售额。但是任正非的个人作风却令肖华印象深刻,一些细节已经让他相信,华为将是一家有作为的企业。
在这家技术立业的企业,核心技术岗位员工的待遇远超其他岗位。“那个时候深圳有很多的投资公司,搞资本运作。但是华为没有叫‘华为投资’,而是叫‘华为技术’,可见任正非是一个真正的搞技术的实业家。”肖华回忆说。
肖华在华为工作的时间并不长,甚至很多时候没有写入他的简历。然而肖华本人却认为这段经历给他的影响至为重要,“任正非在我心里形成了一个企业家的标准,一个企业有没有投资价值,必须看它的领导者,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
1994年,肖华进入君安证券,正式涉足资本市场。对于与肖华同样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而言,整个上世纪90年代都充满着创新的思维,不安的躁动、遍地的机遇和隐藏的陷阱。而君安证券,则更聚集了一群开拓者、创业者和冒险家。彼时的君安证券在资本市场活跃异常,在其沉沦之后,君安旧将转投其他券商、基金和私募也总是能制造出不小的动静。
在君安证券这所证券业的“黄埔军校”工作的5年间,肖华开始涉足基金管理和期货投资。当时国债期货的高额盈利一度让肖华志得意满,但是这些盈利又迅速蒸发。市场的浮躁和功利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他的一位同事这样说:如果哪天国债期货关掉了,我就去自杀。
此时的肖华已经萌生了做“私募”的想法。离开君安证券前后,他试图接触一些机构和个人,希望募集一些拟作证券投资的资金进行集合管理。但此时躁动的市场风气,让肖华看不到任何希望。
券商“保本保底”的委托理财,以及民间普遍存在的约定回报比例的“三方监管”委托模式,使得既不保本也不保底的私募基金没有任何吸引力。“这实际上是无法做到的。资本市场的无风险利率,就是银行利息和国债收益,高于这个收益率标准,就必须冒与收益相当的风险。”肖华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无论是当时券商的违规委托理财,还是民间弊端丛生的“三方监管”,都只是一种高额回报幻象下的融资行为。券商和一些个人大户,通过这种模式集中资金进行股票投资,并且常常伴随着集中吸纳筹码以拉抬股价的坐庄行为。其结果是,五年熊市潮水退去,裸泳者尽收眼底。“保本保底”不但使得客户资金遭受重大损失,德隆、南方证券等机构也纷纷倾覆。
不过这是几年后的事情了。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那几年里,肖华对客户的“保本保底”要求无可奈何。他只能通过一则趣闻舒解心中的郁闷:习惯了在A股市场享受“高回报”的国内某上市公司找到一家国外的机构希望做外汇的委托理财,并且提出保障收益率的要求。对方回答说,你们肯定是疯了!
私募时代来临?
私募的路走不通,肖华于2000年转而加入刚刚在国内发展起来的公募基金行列,度过了7年时间。
他先是供职于长盛基金,其管理的一只30亿元的封闭式基金(在当时是相当大的规模)在业界排名第一。2002年他转入博时基金,担任基金经理和股票投资部总经理等职务。因为对万科、伊利股份和汽车行业的挖掘,以及博时价值增长基金2003年的优异表现,肖华在业界颇受注目。
然而2006年12月30日,博时基金公告了肖华因个人原因离任,他即将从事私募基金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个基金经理个人的职业选择,却在一个敏感的时点触动了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脆弱神经:高端人才流向私募,那么公募的春天还能延续多久?
公募基金几年的发展让市场逐渐接受了价值投资理念,其持有人也形成了长期投资的理财观念。而这一点恰恰给私募基金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私募基金相对于公募的一些长处,也正适应了正在形成中的多元化市场的需要。
激励机制是私募基金的最大优势。除了1.5%的管理费,肖华的尚诚基金还将收取20%的业绩报酬。这一机制中引入了“水位线”概念,即基金管理人在提取业绩报酬时,其参考基准始终是历史最高净值水平,管理人必须不断超越最高业绩才能够持续获得报酬。通过这种安排,基金管理人的利益与持有人的利益得到了有效结合。
私募的另一个主要优势是规模稳定,利于管理人贯彻投资策略。此外它还可以更为灵活地使用对冲工具(公募基金使用对冲工具受到很大限制),以控制风险和锁定收益。
不过肖华并不认为私募基金可以取代公募的地位。“私募始终针对的是特定投资者,这些投资人相对富有,投资理念成熟,并且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肖华说,而更广泛的公众,不可能成为私募基金的持有人,“他们应该购买处于严格监管之下的公募基金。”
更何况,私募基金至今没有“阳光化”。尚诚基金是借了信托的道路“曲线救国”,肖华和他的团队扮演的也只是投资顾问的角色,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基金管理人。对于他来说,这个开始令人振奋,但还不是尽善尽美。
相关报道:
相关报道: